第66章 半途而停
第66章 半途而停 (第1/2页)事情要追溯到校运动会之后。
应婉婷凭借着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的花了近两周时间,硬是啃下了Python基础,并按照余夏最初指点的方向,鼓捣出了一个能跑通“数据→指标→信号→通知”基本闭环的量化脚本。
当她带着代码来找余夏时,余夏出于技术人的本能,帮她检查了逻辑,优化了结构。
他不得不承认,应婉婷学得很快,代码写得清晰规整,远超他的预期。
然而,一周后,应婉婷又发来了消息,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沮丧:「余夏,按照你说的双均线金叉死叉策略回测,模拟盘亏损好严重啊![哭脸]你看看是不是有问题?」
余夏看着回测数据,眉头微蹙。
策略本身是经典策略,问题显然出在应用上。
他回复道:「策略没问题。双均线策略在趋势明显的标的和特定市况下有效。我给我妈写的那个就是。我妈一个月也不见得交易一次,这个策略就很管用。你交易太频繁。」
应婉婷:「可是我们比赛规则中的交易周期就是一周啊。」
余夏:「那就还需要考虑选股,比如热点板块的龙头股,还有波动性要足够。另外,参数也需要根据标的特性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婉婷:「几千只股票呢,怎么选啊?」
这一来二去的,就像逐渐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从此,余夏的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
他们需要讨论如何构建选股因子——是看成交量、换手率还是基本面?
需要确定均线周期——是分钟线还是日线?
需要判断大盘整体环境——是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
每一个变量都影响着最终的结果,需要反复回测、验证、调试。
此刻,余夏就正对着一屏幕的K线图和代码出神。
他骨子里那种遇到技术难题就非要攻克到底的执拗被激发了出来。
他确实感受到了挑战,并且,他想把这件事做好。
这种“做好”,不完全是为了应婉婷,更是一个理工男对技术方案完美实现的纯粹精神追求。
而另一边的应婉婷,看着对话框中余夏就技术细节发来的长篇大论,虽然很多专业术语她仍一知半解,但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她成功地将他拖入了一个需要持续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项目”里。
看着状态栏一次次显示“对方正在输入…”,她心中窃喜不已——这盘棋,果然正在按她预想的方向发展。
余夏逐渐意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这个复杂的项目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正如他最初判断的那样,开发一套真正有效的证券分析系统,远不止写代码那么简单,它需要深厚的金融知识、数学建模能力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这些显然超出了两个大一新生的能力范围。
面对知识盲区,应婉婷灵机一动,以“备战校园模拟交易大赛”为由,向父亲应文彬求助。
应文彬听后二话不说,立刻安排了公司旗下证券、量化、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几位博士员工,每晚通过视频会议为两人答疑解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