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古代奢侈品“非专业”评价
第490章 古代奢侈品“非专业”评价 (第2/2页)不过,她又疑惑地指了指客厅角落里那三口显眼的樟木箱:
“那……娘,剩下的那些怎么处理啊?都是名贵的奢侈品,咱们自家好像也用不上这些,难道就一直放在空间里积灰吗?”
李月兰慈爱地摸了摸谢秋芝的手背,眼中带着一抹笑意和深意:“傻芝芝,怎么会用不上?这些东西,正好留着,给你哥和小文将来娶老婆撑场面,给你做嫁妆啊!到时候拿出来,多体面!”
谢秋芝像被触电了一样猛地抽回自己的手,撒娇道:
“娘!我不嫁!我要一辈子陪着您和爹!这些东西,您还是留着给大哥和小文他们做老婆本吧!”
说完,她急急地转移话题,指着电脑:
“咱们还是赶紧干正事吧!快选选,先上架哪几样?我好上网查资料!”
李月兰看着她眼神闪躲转移话题的模样,故意拉长了语调,意味深长地“哦?”了一声。
直到谢秋芝叉着腰,一幅你再墨迹,我就不给你查资料了,李月兰才笑道:“好好好,不说这个了。来,咱们一起挑。”
母女俩走到那三口箱子前,开始仔细斟酌。
李月兰指着那套介于冰种和糯冰种的黄翡瓜果摆件:“这个,青山依旧大哥点名要了,得给他留着。”
又拿起两把小巧精致的双面苏绣团扇,一柄绣着蝶戏猫,一柄绣着江南烟雨:
“这两把团扇,精致可爱,应该会有女孩子喜欢。”
其实,现在的李月兰和谢秋芝只觉得团扇“精致可爱”,认为“会有女孩子喜欢”。
两人完全没能意识到,这并非普通的工艺品,而是苏绣中堪称绝技的“双面三异绣”-----异色、异样、异针法。
在她们看来,这大概就和商场里那些标价几千上万元的高端刺绣摆件差不多,只是做工更细致些。
两人完全无法理解,一位顶尖绣娘为了完成这样一柄团扇,可能需要耗费数年心血,光是设计画稿、配丝选色就要准备大半年,每一针都凝聚着难以估量的时间成本与艺术价值。
接着,李月兰摸了摸那匹光华璀璨的云锦:“这匹料子太扎眼了,裁了可惜,整匹卖吧,看看有没有懂行的收藏家或土豪感兴趣。”
这话要是被懂行的人听到了,又要斥责李月兰不懂货了,这种级别的云锦在古代是皇家御用,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织造过程极其复杂,至少由两位熟练织工配合操作庞大的花楼织机,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厘米。
李月兰更会不明白,这种完整保存、品相完美的云锦,在研究和收藏领域意味着什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可以触摸的纺织科技史与艺术史。
最后,李月兰的目光落在那只天青釉三足弦纹樽上:“这个瓷器,造型雅致,颜色也舒服,应该也好出手。”
李月兰的“极度非专业”评价,就像普通人欣赏一朵花,只觉得“好看”,却说不清它属于什么科属、有什么特殊习性、在植物学上的地位如何。
她完全看不出那“天青釉”背后,是匠人对窑火控制、釉料配比的极致追求,是无数次失败后才可能得到的“雨过天青”之色。
她也无法从器型的线条、足部的处理等细节,判断这可能的年代与窑口,更理解不了这种简约之美在陶瓷史上代表的美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