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县令齐安下乡见证‘百日收’收割场面
第470章 县令齐安下乡见证‘百日收’收割场面 (第1/2页)时值七月初,京畿道的气候依旧是高温燥热的。
官道上,县令齐安带着督邮、主簿、劝农使等一众属官,再次踏上了前往桃源村的路。
与去年九月那次带着审视、挑剔乃至“找茬”心态的“刷卷”不同,也与前些日子受邀来吃村宴不同,这次下乡,队伍中的气氛明显复杂得多,也缓和得多。
几位官员骑在马上,神色各异。
劝农使脸上是按捺不住的期待与激动,他怀里揣着专门用来记录亩产的本子,心心念念都是那即将揭晓答案的“百日收”稻子。
督邮和主簿则少了去年的锐利与挑剔,多了几分观察与学习的意味。
毕竟,几天前的五喜村宴,他们亲身感受了桃源村的富足与活力,那井然有序的青砖庭院瓦房、精神饱满的村民、别具一格的学堂和村委楼,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重要的是,他们清楚地记得沈砚看似随意的“提点”,以及承景帝在田埂边意味深长的话语。
这桃源村,乃至背后的谢广福一家,水深得很,绝不能再以寻常的逃荒流民村落视之。
齐安端坐马上,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前方。
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第一,亲眼见证、核实“百日收”那骇人听闻的亩产,若为真,这便是他治理云槐县、甚至将来仕途更进一步的巨大政绩,必须亲自抓在手里,尽快在全县适宜地区推广。
第二,完成一年一度的下乡“打里正”例行公事,但此刻他的心态已从去年的“找问题”转变为如今的“育标杆”、“促振兴”。
第三,也是受了沈砚和承景帝的间接敲打,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村子的发展模式,看看能否总结出什么经验。他甚至已经盘算着,从县衙本就紧张的财政里,再挤出一些款项,重点扶持这两个村子,将它们树立为全县流民安置和乡村发展的标杆。
队伍很快抵达了桃源村地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那条宽阔平整、直通官道的村路,与去年记忆中那条“荒草比人高,坑洼能陷车”的小径已是天壤之别。
队伍很快便来到了桃源村村口的牛马车站,王老五听到动静赶紧出来迎接,安置马匹。
也早有眼尖的村民跑去报信,谢里正和谢广福正在磨坊这边巡视工地,闻讯快步迎了出来。
与去年的紧张惶恐不同,如今的谢里正腰杆挺直了许多,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谢广福则依旧是一副沉稳从容不卑不亢的模样。
“小老儿(草民)恭迎县令大人及各位上官!”两人躬身行礼。
齐安翻身下马,虚扶一下,语气比去年温和了不知多少:
“谢里正、谢先生不必多礼。本官此行,一是为亲眼见证‘百日收’收割称重,二是例行巡查村务,几日不见,贵村气象更胜往昔啊。”
“托大人洪福,托朝廷恩典。”谢里正笑着应答,言语间已颇为得体自如。
得知县官们的马匹都已经安置妥当,他侧身引路,恭敬道:“大人,各位上官一路辛苦,眼看已近午时,不如先移步淮月楼安顿下来,用些茶饭,歇息片刻,下午再行考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