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再来点装甲车和榴弹炮
第172章 再来点装甲车和榴弹炮 (第2/2页)坐在主位上,一位戴着老花镜,须发皆白的老人,猛地抬起头。
他就是工程院的李建国院士,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奠基人。
“一次都没有?”李建国追问,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一次都没有!”年轻研究员的回答斩钉截铁,“它的靶向识别精度,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所有理论模型。它就像是有自己的意识,能精准找到并敲除病变的基因片段,而且对周围的健康基因秋毫无犯。”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另一边,负责分析“细胞序列打印机”图纸的精密制造专家组,情况同样震撼。
“老李,你来看这个!”一位负责材料学的院士,指着投影上一个复杂的零件结构图,激动地喊道。
“这个分子探针的驱动结构,它竟然用到了可控磁单极子的概念!天呐,提出这个设计的人是个疯子!不,是个天才!”
“还有这个生物墨水输送系统,精度达到了皮米级!比我们最先进的光刻机还要高出两个数量级!这根本不是打印机,这是一台分子层面的创造机器!”
李建国院士快步走了过去,他看着那些他穷尽一生都未曾触及过的设计理论,双手开始微微颤抖。
这不是激动,而是一种敬畏。
“能造出来吗?”
一直沉默不语的周海,终于开口。
他的声音,将所有沉浸在技术震撼中的院士拉回了现实。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建国身上。
李建国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眼睛,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难。”
他只说了一个字。
周海的心沉了下去。
“理论上,是可行的。”李建国话锋一转,他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
“图纸非常完整,从材料配方到生产工艺,甚至连操作手册都有。我们缺的,不是理论,是能把理论变成现实的工业能力和足够的时间。”
他看向周海,表情变得无比严肃。
“周主任,我需要授权。调动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顶级实验室和最好的工厂。我们需要攻克上百个材料学和精密加工的难题。这是一场硬仗,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如果所有条件都满足,需要多久?”周海追问。
李建国伸出了一根手指。
“最快,一年。”
“一年?”周海眉头紧锁,这个时间太长了。
“这已经是奇迹了!”李建国的情绪有些激动,“如果让我们从零开始研究,一百年都未必能摸到门槛!现在我们有完整的图纸,相当于有人把世界最高峰的地图画给了我们,我们只需要一步一步爬上去!”
周海沉默了。
他明白李建国的意思。
一年时间,换来一项足以改变国运的技术,这笔买卖,无论怎么算都值。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加密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是我,周海。”
“我申请立即启动烛龙计划。”
“目标:不计一切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刻‘细胞序列打印机’。”
“第一阶段目标,”周海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响彻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六个月内,拿出第一台可运行的工程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