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砺石
第四十三章·砺石 (第1/2页)次日,晨曦初破。
蓝朔楼翻身下马,他抬头望向眼前气势恢宏的衙门,不由吞了口唾沫。
这座坐落于御道街上的官府,门庭高耸,匾额上【金吾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个鎏金大字,在朝阳映照下熠熠生辉,直刺得人睁不开眼。
昨天夜里,蓝朔楼回到驿馆之后,就把自己锁进房间,任凭兄弟们怎么叫唤,他都装作没听见。
方才武英殿上发生的事,令他越想越后怕。
他深知当今圣上手段雷霆,两年前的胡惟庸案便是最好的血例。
那年正月,应天城南刑场上,血雨十天未停,将地上青砖都渗了个表里通透。
胡惟庸九族的哭喊声震天回响,遍地人头滚滚,整条秦淮河都被染成了红色。
此案牵连涉及者甚众,这场风波余威至今犹在。
南征之前,自己路过太平门下,几具新晒干的人皮草囊在城头飘荡,空洞的眼窝里还塞着“胡党”血书。
他又岂会不知自己那伯父是何等豺狼心性?只怕到时掀起的腥风血雨,会比胡惟庸案有过而无之不及。
就在这时,房门被人一脚踹开,才把他从思绪中惊醒。
“蓝百户!”前来的锦衣卫身穿飞鱼服,腰胯绣春刀,他侧身躲闪,给毛骧让出路来:“跪下!我们指挥使大人前来宣读圣喻!”
隐约间有血腥味钻进鼻腔,蓝朔楼忽然明白:这皇城里的杀人刀,比云南前线的弓箭刀枪更利。
至少刀枪杀人干脆,而锦衣卫的诏狱,能让七尺汉子哭着求剐三千六百刀。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被一纸任状,留在了应天当差。
跟来的锦衣卫走到近前,双手递上檀木托盘,盘中赫然是一套簇新的衣冠。
靛青色的圆领官袍上,绢绣彪兽补子散发出锋利的光泽。
蓝朔楼双手捧过托盘,心头五味杂陈。
“穿青好啊。”蓝朔楼注视着手中华丽的官袍,喃喃道:“起码敞亮。”
于是,就有了今日之事。
盯着眼前雕梁画栋的衙门楼子,蓝朔楼不自在地松了松领口,这常年穿铠甲的身体,对这身圆领袍服还真不适应。
这时,几个小倌从门内走出,他们见到蓝朔楼,立刻躬身行礼。
“给蓝百户问安!”
蓝朔楼心中一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们见过我?”
“不曾见过。”
“那你们怎么识我姓名?”
“大人有所不知。”站在最前的小倌抬起头解释道:“您是圣上钦点的京官,昨夜便有锦衣卫前来传令。”
“我们家指挥使裴宣大人非常重视此事,一大早就来正堂等您了。”
听罢这话,蓝朔楼心中隐隐升起几分没来由的不安。
“头前带路!”
一行人领着蓝朔楼,穿过重重门廊,直奔后堂。
越往里走,蓝朔楼越是能嗅到一股浓烈的铁锈味,他余光瞥见,廊下大队校尉匆匆而过,腰间雁翎刀寒光凛冽。
小倌们携着他往白虎节堂走去,鎏金屏风前悬着副《雪夜访戴图》,刚踏进堂中,就从阴影里转出个戴乌纱描金冠的中年人。
绯红官袍上绣着老虎补子,腰间素金带上悬着错金雁翎刀,正是三品武官的袍服穿戴。
“蓝百户,果然一表人才!”
错不了,此人正是金吾卫指挥使——裴宣。
蓝朔楼立即下拜,大声说道:“标下蓝朔楼,参见指挥使大人!”
“蓝百户何须多礼。”裴指挥使的官话掺着山西腔调:“早闻蓝将军在云南先登破敌,当真是……”说着,他指尖在虚空中勾画几下,“如观卫霍破匈奴啊!”
裴宣说得眉飞色舞,而蓝朔楼注意到,在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写有“裴”字的玉珏——所刻花纹正是山西平阳裴氏的五瓣海棠纹饰。
“进了这扇门,就是一家人!”裴宣拍着蓝朔楼肩膀,大笑道:“说起来,我家老三也在征南军中效力,不过那小子不争气,只混到个总旗,哪比得上蓝百户风光!”
蓝朔楼讪笑着,还不等他答话,又一顶高帽戴在了他的头上:
“如今圣上要整饬禁军,正需要将军这等忠勇之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