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第1/2页)“瑞殿下听闻十公主尚在宫中,担心您遭遇不测,特让末将前来接应。”
司南看了一眼被香蒲和杜若挟制的昏迷妇人,“看样子,末将有些来迟了。”
李琰却颇有惊讶:现在正是玄甲军跟广渊郡王激战之时,人手极为紧凑,大哥竟然派自己得力干将前来救援。
前世因为自己并未染病,是跟着六哥他们一起在山上钟隐寺斋戒度过的,自然也没有眼前种种,竟也无从得知大哥竟然对自己有这般关爱之心。
李琰心中生出淡淡暖意:大哥李瑞与自己年岁相差十八,素日往来也不多。只记得幼年时玩绣球滚到他的脚边,他高大的身影俯下捡起绣球,递给自己,还轻轻揉了自己的头。李瑞平日里面容刚毅沉默寡言,弟妹们都有些怕他,但是那一日,李琰却记得他手掌是温暖干燥的。
“长兄那边情势如何?”李琰看了一眼司南,“父皇如今又身在何处?”
李琰这一句别有含义,司南却以为她担忧桓帝安危,干脆道:“公主请勿烦忧,陛下安然无恙。广渊郡王勾结御城司,此等阴谋我家殿下早有防备,如今正将他拦在通明门外,两军对垒之下他毫无胜算。”
他言谈之间可见锋锐傲气,并非因为天生跋扈,而是玄甲军这十多年来打出来的军魂自信:自李瑞创立此军以来,他们与大周作战都毫不畏惧,甚至有两次小胜,期间闽国吴越趁火打劫,也被他们斩首二万余,献俘于辕门之外。唐国国力虽不如大周,但就连大周边军也对玄甲军有所忌惮,轻易不敢滋扰。
看着青年明耀自信的眼神,李琰眉宇间却生了淡淡的阴霾:玄甲军上下包括李瑞,总以为国之蠡贼是三叔广渊郡王李栩。李栩担任兵马大元帅二十余年,积威甚重,对桓帝都不甚恭敬。当初李瑞要练兵,他丝毫不把这小辈放在眼里,直接打发他去了润州渡口,那里荒凉偏僻又易被周军袭击,完全不似培养侄子而是磋磨。谁知大皇子李瑞不仅立住了脚还异军突起,唐国上下都称颂他青年英才,倒显得李栩老迈无能且妒贤嫉能。就连桓帝近日也改了主意,下诏让李栩回封地洪州,这在明眼人看来就是解除了他隐形皇储的地位。这场储位之争,大皇子李瑞胜局已定。
恐怕就连李栩自己也觉得圣心已失,朝野褒赞也在大侄子那边,自己已经是被逼到墙角,这才铤而走险直接领军入宫。而李瑞早就得了消息,就等着三叔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可以一击毙命后发制人。
但李瑞和大部分人都不曾明白:真正的危险,也是后来置他于死地之人,不是三叔,而是……
李琰目光幽闪,朝着禁苑中央看了一眼。一旁的司南已在催促,“三王妃入宫是早先随外命妇而来,我们并未发现这才让您受惊。宫中只怕还有零星宵小滋扰,末将送您到宫外暂避吧。”
这想法跟李琰先前不谋而合,但此时此刻,她却突然不想“暂避”了:若是按前世那般,李瑞大获全胜斩杀叔父,却被父皇下诏斥为不孝,随后英年早逝。这种结局,对李瑞来说简直是残酷可笑,对唐国来说,也是极大损失。
李琰既知前世之事,对自家兄弟手足的秉性也深为了解:唐国皇室子嗣众多,但除了大哥李瑞,其他人并不擅长兵戎军略,自己前世擅长琴乐音律,十一弟精通弈道,六哥更是笔落成珠玑、词赋传天下。李家这三代都没有出什么将才帅才,祖坟的唯一青烟就在李瑞身上。若是任由他被权术阴谋所害,唐国灭亡也不过是早晚之事。
但救了大哥,唐国就彻底能摆脱亡国的命数了吗?李琰也不敢肯定:大周皇帝统兵之能天下无双,帐下名将奇士如云,迄今留着唐国喘口气,是因为北边蛮夷慕容氏屡起边衅,来势逼人。大周不欲腹背受敌,这才对南边诸国施以怀柔手段,缓缓蚕食。
她想起昔年大哥那温暖宽厚的手掌,又想起自己亡国后在大周洛京的遭遇,李琰的手指紧攥成拳,缓缓吐出一口气,唇边又隐隐感觉到血腥味。
大哥即将大获全胜,可他的生命也将走向终点,他身故后,玄甲军军心崩溃,四分五裂,甚至有人转投敌国,唐国军力从此一泻千里。这一切惊变,就在这关键的一夜!
李琰眼中闪过奇异光芒,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在心中升起:她要阻止这场悲剧上演,救下大哥的性命,救下玄甲军!甚至……一手挽回唐国的天命!
另一个声音却在阻止她:若是此时掺和这个漩涡,只怕从此以后就彻底没了安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