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将帅不和 斗法回师
第一百回 将帅不和 斗法回师 (第2/2页)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
诸葛亮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魏延到底何错,亮定要杀之?)。
诸葛亮既斩了陈式,有细作报说曹真卧病不起,现在营中治疗。
诸葛亮大喜,谓诸将言:若曹真病轻,必便回长安。今魏兵不退,必为病重,故留于军中,以安众人之心。亮写下一书,教秦良的降兵持与曹真,真若见之,必然死矣!(真正的“趁其病,要其命”!)
遂唤降兵至帐下,问:降兵皆是魏军,父母妻子多在中原,不宜久居蜀中,今放降兵回家,若何?众军泣泪拜谢。
诸葛亮言:曹子丹与亮有约;亮有一书,送与子丹,必有重赏(离间计乎?)。
魏军领了书,奔回本寨,将诸葛亮书呈与曹真。
真扶病而起,拆封视之,曹真看毕,恨气填胸(没有宽宏很多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至夜,死于军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赴洛阳安葬。
三、敌手斗法
魏主闻知曹真已死,即下诏催司马懿出战。
懿提大军来与诸葛亮交锋,诸葛亮当夜教姜维受了密计,又唤关兴受了密计。
次日,诸葛亮尽起祁山之兵前到谓滨,懿言:懿主宽慈仁厚,恐伤百姓也,亮乃南阳一耕夫,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亮等皆得全生!
诸葛亮笑言:亮受备托孤之重,曹氏不久为汉所灭,懿祖父皆为汉臣,世食汉禄,不思报效,反助篡逆,岂不自耻?
懿羞惭满面(各为其主,何来羞惭?)言:亮若能胜,懿誓不为大将!亮若败时,早归故里,懿并不加害。
诸葛亮问:懿欲斗将?斗兵?斗阵法?懿言:先斗阵法?
诸葛亮言:先布阵亮看。
懿入中军帐下,手执黄旗招飐,左右军动,排成一阵,复上马出阵,问:亮识懿阵否?
诸葛亮笑言:亮军中末将,亦能布之,此乃混元一气阵也。
懿言:亮布阵懿看。诸葛亮入阵,把羽扇一摇,复出阵前,问:懿识亮阵否?
懿言:量此八卦阵,如何不识!诸葛亮言:识便识了,敢打亮阵否?
懿言:既识之,如何不敢打!诸葛亮言:懿只管打来。
司马懿回到本阵中,唤戴陵、张虎、乐綝三将,分付:陵三人可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复从正北开门杀入:此阵可破,陵等小心在意!
戴陵在中,张虎在前,乐綝在后,各引三十骑,从生门打入,三人杀入蜀阵,只见阵如连城,冲突不出。
三人慌引骑转过阵脚,往西南冲去,却被蜀兵射住,冲突不出。
三将不能相顾,只管乱撞,喊声起处,魏军一个个皆被缚了,送到中军。
诸葛亮坐于帐中,左右将张虎、戴陵、乐綝并九十个军,皆缚在帐下。
诸葛亮将众人衣服脱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司马懿见之大怒,即指挥三军,奋死掠阵,懿自拔剑在手,引百余骁将,催督冲杀。
两军恰才相会,关兴一彪军从西南上杀来,懿分后军当之,复催军向前厮杀。
姜维引一彪军悄地杀来,蜀兵三路夹攻,懿大惊,急忙退军。
蜀兵周围杀到,懿引三军望南死命冲击,魏兵十伤六七,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
苟安好酒,违限十日,诸葛亮大怒言:亮军中专以粮为大事,误了三日,便该处斩!安今误了十日,有何理说?喝令推出斩之。
长史杨仪言:苟安乃李严用人,又兼钱粮多出于西川,若杀安,后无人敢送粮也。(凡
事不可看表面!)
诸葛亮乃叱武士去安缚,杖八十放之(徇私枉法,倒霉活该!),苟安被责,心中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径奔魏寨投降。
懿唤入,苟安拜告前事。
懿言:诸葛亮多谋,安言难信,安能为懿干一件大功(唯有行动才能打败一切不安。),懿那时奏准天子,保安为上将。安言:但有甚事,即当效力。
懿言:安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说诸葛亮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刘禅召回诸葛亮(传言:刘邦问萧何、韩信:若想夺得天下,其各需要多少人马?萧何言:约十万之众;韩信言:三、五黄口小儿即可。因此,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即是安之功矣。
苟安允诺,径回成都,布散流言,说诸葛亮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
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
后主惊讶问:似此如之奈何?宦官言:可诏还成都,削亮兵权,免生叛逆。
后主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蒋琬出班奏言:亮自出师以来,累建大功,何故宣回?后主言:禅有机密事,必须与亮面议。即遣使赍诏星夜宣诸葛亮回。
使命径到祁山大寨,诸葛亮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言:禅年幼,必有佞臣在侧!亮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未能防患于未然,非智也!)
姜维问: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
诸葛亮言: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
杨仪言:昔孙膑擒庞滑,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亮退兵,何故增灶?
诸葛亮言:司马懿善能用兵,心中疑亮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亮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不知“虞诩”乎?故弄玄虚!)
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料苟安行计停当,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
懿因诸葛亮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
回报: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
司马懿谓诸将言:懿料诸葛亮多谋,今果添兵增灶,懿若追之,必中亮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懿回军不追。
诸葛亮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
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诸葛亮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
懿仰天长叹言:诸葛亮效虞诩之法(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地行进了一百余里。虞诩一路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尾随的羌军见虞诩的部队每天都在增加,不敢逼近。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虞诩言:“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瞒过懿也!亮谋略懿不如之!(“徐行则易为所及”,“亮徐徐而退”足见亮不知行军之要也!传言:司马懿通过诸葛亮增灶之法,知诸葛亮军事才能不佳。)
遂引大军还洛阳。
未知诸葛亮退回成都,竟是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