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计胜兵未胜 四次出师
第九十九回 计胜兵未胜 四次出师 (第2/2页)兴受计引兵而去。
张郃、戴陵领兵前来,骤如风雨,马忠、张嶷、吴懿、吴班四将接着,出马交锋。
张郃大怒,驱兵追杀,蜀兵且战且走,魏兵追赶约有二十余里,时值六月天气,十分炎热,人马汗如泼水,走到五十里外,魏兵尽皆气喘。
诸葛亮在山上把红旗一招,关兴引兵杀出,马忠等四将,一齐引兵掩杀回来。
张郃、戴陵死战不退,两路军杀出,乃王平、张翼也,各奋勇追杀,截魏后路。
郃大叫众将言:众将到此,不决一死战,更待何时!魏兵奋力冲突,不得脱身。
司马懿自领精兵杀到,懿指挥众将,把王平、张翼围在垓心。
翼大呼言:亮真神人也!计已算定,必有良谋,翼等当决一死战!即分兵两路:平引一军截住张郃、戴陵,翼引一军力当司马懿。
两头死战,叫杀连天。
姜维、廖化在山上探望,见魏兵势大,蜀兵力危,渐渐抵当不住。
维、化二人拆开锦囊视之,内书云:若司马懿兵来围王平、张翼至急,维二人可分兵两枝,竟袭司马懿之营;懿必急退,维可乘乱攻之,营虽不得,可获全胜。
二人大喜,即分兵两路,径袭司马懿营中而去。
司马懿亦恐中诸葛亮之计,沿途不住的令人传报。
懿正催战间,流星马飞报,言蜀兵两路竟取大寨去了,懿大惊失色(“司马懿留下许多
军马守寨”,何故大惊?),乃谓众将言:懿料诸葛亮有计,众将不信,勉强追来,却误了大事!即提兵急回,军心惶惶乱走。
张翼随后掩杀,魏兵大败,张郃、戴陵见势孤,亦望山僻小路而走,蜀兵大胜,背后关兴引兵接应诸路。
司马懿大败一阵,奔入寨时,蜀兵已自回去。
懿收聚败军,责骂诸将言:强欲出战,致有此败,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
众皆羞惭而退,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
诸葛亮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
诸葛亮闻知,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孝子乎?)。
众人救醒,诸葛亮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感激从何而来?)。
旬日之后,诸葛亮唤董厥、樊建等入帐分付:亮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众将切勿走泄:司马懿若知,必来攻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遂传号令,教当夜暗暗拔寨,皆回汉中。
诸葛亮去了五日,懿方得知,乃长叹言:诸葛亮真有神出鬼没之计,懿不能及也!
司马懿留诸将在寨中,分兵守把各处隘口,懿自班师回。
三、主动出击
诸葛亮将大军屯于汉中,自回成都养病;文武官僚出城迎接,送入丞相府中,后主御驾自来问病,命御医调治,日渐痊可。
建兴八年秋七月,魏都督曹真病可,乃上表言:今时值秋凉,人马安闲(传言:曹操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当农忙时都会停止征战,农闲时才开战,不耽误农民收种庄稼,所以曹操统治区域的农民生活还算富足。),正当征伐。真愿与司马懿同领大军,径入汉中,殄灭奸党,以清边境。
魏主大喜,问侍中刘晔:子丹劝睿伐蜀,若何?
晔奏言:真之言是也,今若不剿除,后必为大患,睿便可行之。睿点头。
晔出内回家,有众大臣相探,问:闻睿与晔计议兴兵伐蜀,此事如何?
晔应言:无此事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众官皆默然而出。
杨暨入内奏言:昨闻刘晔劝睿伐蜀,今日与众臣议,又言不可伐:是欺睿也。睿何不召而问之?
睿即召刘晔入内问:晔劝睿伐蜀,今又言不可,何也?
晔言:晔细详之,蜀不可伐。睿大笑,少时,杨暨出内。
晔奏言:晔昨日劝睿伐蜀,乃国之大事,岂可妄泄于人?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真言也!)
睿大悟言:晔言是也。自此愈加敬重。
旬日内,司马懿入朝,魏主将曹真表奏之事,逐一言之。懿奏言:懿料东吴未敢动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
睿即拜曹真为大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刘晔为军师。
三人拜辞魏主,引四十万大兵,前行至长安,径奔剑阁,来取汉中,其余郭淮、孙礼等,各取路而行。
四、半斤八两
汉中人报入成都,此时诸葛亮病好多时,欲取中原,听得这个消息,遂唤张嶷、王平分付:嶷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陈仓古道,以当魏兵,亮提大兵便来接应。
二人告言:人报魏军四十万,诈称八十万,如何只与一千兵去守隘口?倘魏兵大至,何以拒之?
诸葛亮言:亮欲多与,恐士卒辛苦耳(自己信吗?)。嶷与平面面相觑,皆不敢去。
诸葛亮言:若有疏失,非嶷等之罪,不必多言,可疾去。二人又哀告言:亮欲杀嶷二人,就此清杀,只不敢去。
诸葛亮笑言:亮令嶷等去,自有主见:亮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廛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因此不用多军,决不受害。亮将大军皆在汉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时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劳,亮十万之众可胜魏兵四十万也。
二人听毕,方大喜,拜辞而去。
诸葛亮随统大军出汉中,传令教各处隘口,预备干柴草料细粮,俱够一月人马支用,以防秋雨;将大军宽限一月,先给衣食,伺候出征。
曹真、司马懿同领大军,径到陈仓城内,不见一间房屋,寻土人问之,皆言诸葛亮回时放火烧毁。
曹真便要从陈仓道进发,懿言:不可轻进。懿夜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常胜则可。倘有疏虞,人马受苦,要退则难。且宜在城中搭起窝铺住扎,以防阴雨。
真从懿言,未及半月,天雨大降,淋漓不止。
陈仓城外,平地水深三尺,军器尽湿,人不得睡,昼夜不安,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
传入洛阳,魏主设坛,求晴不得。
黄门侍郎王肃上疏言: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途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险阻,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远而难继:实行军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方半谷,治道功大,战士悉作:是蜀偏得以逸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愿睿念水雨艰剧之故,休息士卒;后日有衅,乘时用之。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也。
魏主览表,正在犹豫,杨阜、华歆亦上疏谏。
魏主即下诏,遣使诏曹真、司马懿还朝。
曹真与司马懿商议问:今连阴三十日,军无战心,各有思归之意,如何禁止?懿言:不如且回。
真言:倘诸葛亮追来,怎生退之?懿言:先伏两军断后,方可回兵。
使命来召,二人遂将大军前队作后队,后队作前队,徐徐而退。
诸葛亮计算一月秋雨将尽,天尚未晴,自提一军屯于城固,又传令教大军会于赤坡驻扎。诸葛亮升帐唤众将言:亮料魏兵必走,魏主必下诏来取曹真、司马懿兵回。亮若追之,
必有准备;不如任懿且去,再作良图。(“待魏兵退,那时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劳,吾十万之众可胜魏兵四十万也。”失忆了?)
王平令人报来,说魏兵已回,诸葛亮分付来人,传与王平:不可追袭,亮自有破魏兵之策。
未知诸葛亮怎生破魏,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