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吴地分歧 第四十四回 吴决意抗曹
第四十三回 吴地分歧 第四十四回 吴决意抗曹 (第2/2页)预知说着甚的,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十四回吴决意抗曹
一、决策初定
吴太夫人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
鲁肃与瑜最厚,先来接着,将前项事细述一番(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周瑜命肃速请孔明来相见。
周瑜方才歇息,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吕蒙、甘宁等一班儿纷纷来向周瑜进言,周瑜冷笑不止。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
肃先问瑜的主张,瑜假意表示:见孙权,便当遣使纳降。
鲁肃愕然,责备周瑜,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
瑜问:孔明何故哂笑?
孔明谎称:笑子敬不识时务耳,孙权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
鲁肃大怒,斥责孔明:孔明教孙权屈膝受辱于国贼!
孔明再假献一计:操得大、小二乔,必班师矣。
瑜问孔明: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孔明言:曹操幼子曹植,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曹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
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以取信周瑜,周瑜听罢,勃然大怒,大骂曹操。
孔明急起止之,以“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为由,劝解周瑜。
瑜言明: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
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明知故问,装模作样),言: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瑜发誓与曹操不两立!(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
孔明佯劝: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瑜实言: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孔明立即表示: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
瑜当即许诺:来日入见孙权,便议起兵。
孙权升堂,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
周瑜入见,礼毕,孙权问慰罢,瑜问孙权对曹军主张,权即取檄文与周瑜看。
瑜看毕,又听张昭之主张,瑜言:张昭之言乃迂儒之论也!
权问瑜的主张,瑜分析曹操之弊后乃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孙权破之!
权矍然起言:瑜言当伐,甚合权意。
瑜只恐孙权狐疑不定,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言: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心定天下定,心乱万事烦。心神不定,则诸事难成)
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瑜受了剑,对众言:奉孙权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有言在先,赏罚分明,继而天下大同)。
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
二、高谋引祸
周瑜回到下处,便请孔明议事。
孔明至,瑜言:东吴公议已定,愿求破曹良策。
孔明提醒:孙权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
瑜问:何谓心不稳?
孔明言: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周瑜以军数开解,使权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
瑜深表赞同,乃复入见孙权。
瑜直问:来日调拨军马,孙权心有疑否?权言: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耳,他无所疑。
瑜以实较曹军虚实:曹操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
权抚瑜背许诺:权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为瑜后应。瑜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权,权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周瑜谢出,暗忖:孔明早已料着孙权之心,亮计画又高瑜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
肃不同意杀孔明,建议:令诸葛瑾招亮同事东吴(人才之争,不能为自己用的人才,养着也别放出去!)。瑜善肃言。
瑜升中军帐高坐,聚集文官武将听令。
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
瑜令众将各守其职,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
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
普大惊,遂亲诣行营谢罪,瑜亦逊谢。
瑜请诸葛瑾说服孔明同事孙权,诸葛瑾即时上马,径投驿亭来见孔明。
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
瑾以伯夷、叔齐为鉴,劝孔明同事孙权。
孔明以同理劝瑾同事刘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瑾思:瑾来说亮,反被亮说了瑾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
瑾回见周瑜,细述孔明之言。
瑜问瑾意如何?瑾言:瑾受孙将军厚恩,不肯相背!
瑜言:瑾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瑜自有伏孔明之计(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预知周瑜定何计伏孔明,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