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乱世见人性
第九回 乱世见人性 (第2/2页)侍中蔡邕情不自禁,为董卓哭泣。
王允欲斩之,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马日磾亦向王允建议:利用蔡邕之才续成汉史,并且蔡邕以孝行闻名,如果杀了,会失人心。
王允竟然认为司马迁作史,是国家衰败之根。
日磾无言而退,私下对众官言明:王允不能长久(国之大事,不尊大法,以私情而论,必亡也)。
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狱中缢死。
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战乱过后,人心为上,失人心者,其乱难平也)。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
王允坚决不准(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不饶人,乃自树强敌也),李傕本欲逃跑(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正面看待问题,方是解决问题之始)。
三、好虎架不住一群烂狼
谋士贾诩建议:李傕等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奉朝廷以正天下。
李傕听从贾诩建议,散布谣言:王允要杀死西凉州所有的人。
众皆惊惶,李傕趁机收拢人马(置之死地而后生,必死无疑之时,方不畏死)。
李傕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
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引军欲去与丈人报仇,李傕便与合兵,使为前驱。
吕布领李肃迎敌,李肃先胜牛辅一阵,牛辅夜间偷袭,李肃大败。
吕布将李肃斩杀,牛辅打不过吕布,又大败。
牛辅唤心腹人胡赤儿商议:敌不过吕布,瞒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与亲随三五人弃军而去(正确面对失败,方是成功之始)。
胡赤儿在出逃途中杀了牛辅,夺辅金宝,并将牛辅之头献给吕布。
吕布问事情经过,从人如实相告,吕布将胡赤儿斩杀(卖主求荣之辈,不可留)。
吕布领军前进,正迎着李傕军马。
傕军不能抵当,退走依山下寨,请郭汜、张济、樊稠共议:吕布虽勇,然而无谋,设计使吕布首尾不能救应。
众用傕计(智取为上,勇力次之)。
吕布一连数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有力无处使,神勇也无用)。
张济、樊稠两路军马,竟犯长安,京城危急。
布急领军回,背后李傕、郭汜杀来。
布无心恋战,折了好些人马。
到长安城下,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布军与战不利。
军士畏吕布暴厉(领军之人,人品、个性决定其手下之质),多有降贼者。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平乱后不能抚平人心,终为隐患),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
吕布拦挡不住,引数百骑要王允同布一起逃走,允为了所谓的国家大义坚持留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愚忠不可为)。
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
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袁术知道吕布的事迹不可能收留吕布,吕布没有办法,不去投靠他人,自己难逃一死,吕布又去投靠袁绍,之后吕布命运接第十一回)。
四、赶尽杀绝
李傕、郭汜纵兵大掠(军无军纪,便为匪也)。
数名大臣被杀,贼兵围绕内庭至急,侍臣请天子上宣平门止乱。
李傕等望见黄盖,约住军士,口呼“万岁”。
献帝问李傕等人的意图,李傕、郭汜回应:只是为董卓来报仇,非敢造反(师出有名,立场乃定)。
要见王允,才肯退兵。
王允主动站出,见李傕等人。
众贼杀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将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
此时李傕、郭汜打算杀了献帝(不忘初心,方可目的明确,不致迷失)。
预知献帝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