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拉人打架 第八回 志莫能小
第七回 拉人打架 第八回 志莫能小 (第1/2页)第七回拉人打架
一、鹬蚌相争
孙坚被刘表围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夺路引兵回江东。
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
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
冀州牧韩馥,派人送粮给袁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闷声发大财,至理名言)。
袁绍谋士逢纪建议:暗使公孙瓒,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韩馥向袁绍求救时,占领冀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方较量,拉一个,打一个)。
绍大喜,依计而行,公孙瓒得袁绍消息(与豺狼为伍,不可报绵羊之心),即日兴兵。
绍使人密报韩馥,韩馥竟想主动请袁绍主持冀州大局,长史耿武建议:不可让袁绍进城。
韩馥不听,弃职而去者三十余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远离危险,明智之举)。
袁绍顺利霸占冀州,公孙瓒知袁绍已据冀州,遣弟公**来见绍,欲分其地。
袁绍诈称董卓兵射死公**,公孙瓒起兵伐袁绍,就桥边与文丑亲自交锋(自知之明,尤为重要)。
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
幸得赵云相救,公孙瓒又引军杀回。
袁绍得知先前大军得胜,追赶败兵,遂不作准备(战局瞬息万变,不到最终胜利,不可大意)。
忽见赵云冲到面前,众军皆走,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
田丰请袁绍躲藏起来,袁绍表示宁愿死战也不躲藏(生死之际,唯死战方可生还),众军士齐心死战。
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幸得刘备等人相救。
二、拉人入伙
两军相拒月余,有人来长安报知董卓。
李儒向董卓建议:假天子之诏(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乎?),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顺董卓(聪明人动口,笨人动手)。
董卓依计而行,二人果然和解。
公孙瓒再为刘备请功,刘备与赵云分别,不忍相离。
赵云感叹公孙瓒和袁绍一样并非良主(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情况不明便下决断,悔之晚矣),刘备劝慰赵云:还有相见之日,二人洒泪而别。
袁术向袁绍要马,袁绍不给。
袁术向刘表要粮,刘表不给。
术恨之,派人送信给孙坚,使伐刘表(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三、仇上加仇
袁术与孙坚约定:孙坚取荆州,袁术取冀州(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孙坚表示同意(他人“好意”,岂可轻易拒之)。
程普提醒孙坚:袁术不可信,孙坚表示自己打算报仇,没打算袁术相助(不添乱,也是一种帮忙)。
坚临行,其弟孙静引诸子向孙坚建议:以大局为重,不要报私仇(事分轻重缓急,利分大小多少,亘古一理)。
孙坚不听,坚持去报仇(做大事者,更重要的是有耐心,沉住气,冷静处事)。
长子孙策与孙坚登舟,杀奔樊城。
刘表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其亲率荆襄之众为援。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只顾放箭,箭已放尽(收放自如,乃高手入门标志之一)。
坚拔船上所得之箭(以战养战,善之善者也),令军士一齐放箭。
黄祖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坚军登岸,三面夹攻,黄祖大败,弃却樊城,走入邓城。
坚令黄盖守住船只,坚亲自统兵追袭(攻守兼备,极佳战术)。
黄祖聚败军,来见刘表,言坚势不可挡。
蒯良向刘表建议:深沟高垒,以避其锋;派人向袁绍求救(强敌面前,避其锋芒,坚守待援,良策也)。
蔡瑁引军出战孙坚,蔡瑁败走,逃入襄阳。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按军法当斩。
刘表以新娶瑁妹,不肯加刑(公私不分,赏罚不明,事不成也)。
孙坚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
蒯良向刘表建议:速致书袁绍,求绍相助。
刘表写好书信,健将吕公愿意突围。
蒯良向吕说明突围计策: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有追兵到时,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无追兵,趱程而去(良谋贵在周密,曲折方易蛊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