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新都的烦恼
第一百二十七章 新都的烦恼 (第2/2页)他的话掷地有声,像一颗定心丸,让混乱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那妇人抱着孩子,挤到前面,浑浊的眼睛里含着泪,嘴唇翕动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深深地向萧明轩鞠了一躬。
萧明轩看着她,又看看那些拥挤破败的棚户,看着远处工坊里忙碌的身影,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发沉重。治安只是冰山一角。住房、物价、族群隔阂……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父亲和母亲将这片土地的未来交到他手中,他不能辜负。
他转身,大步走向都护府。副将紧随其后,低声汇报:“世子爷,刚接到消息,西城那边,几个汉人工匠和牧民因为工钱的事,差点动起手来。还有,工坊那边说,新招来的流民太多,工棚住不下,得赶紧想办法……”
萧明轩的脚步没有停,只是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知道了。召集所有管事,半个时辰后,议事厅开会。另外,让‘牧民议事会’的代表也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议事厅里,气氛凝重。管事们七嘴八舌,汇报着各自领域的难题:住房紧张、物资短缺、工匠与牧民因生活习惯不同产生的摩擦、流民安置的巨大压力……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根绳索,缠绕着新城的生机。
“以工代赈!”萧明轩打断嘈杂,声音斩钉截铁,“立刻组织所有流民和贫困牧民,参与新城扩建!修路、挖渠、盖房!管饭,按工分计酬,工分可兑换粮食、布匹,甚至未来建成的房屋!”
他看向一位负责工程的老管事:“张工头,你立刻规划出几处大型工棚用地,务必保证所有人有遮风避雨之所!”
“是!世子爷!”张工头精神一振。
他又转向一个负责民政的官员:“李主簿,即刻设立‘工赈处’,登记流民,分配工种,发放工分凭证!务必公平公正!”
“遵命!”
“至于族群摩擦……”萧明轩的目光落在议事厅角落里几位身着皮袍、神情拘谨的牧民代表身上,“阿布都都护(牧民议事会推举的代表),你们牧民中有不少擅长搭建毡房、驯养牲畜、制作皮具的能工巧匠。我提议,在‘融合学堂’之外,再开设‘技艺交流坊’,让汉人工匠和牧民师傅们互相传授手艺,按劳取酬。汉人学牧民的生存智慧,牧民学汉人的精巧技艺,互通有无,岂不比互相猜忌、争斗更好?”
阿布都都护眼中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亮起光芒,他用力点头:“世子爷此法甚好!我们牧民的手艺,绝不比汉人工匠差!只是……只是以前没人看得起,也没处施展。”
“从今日起,新都里,只有‘朔北人’,没有汉人牧民之分!”萧明轩语气坚定,“所有技艺,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都是好技艺!都护府会提供场地和初期支持!”
议事厅里的气氛渐渐从凝重转向振奋。管事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牧民代表感受到了尊重。萧明轩条理清晰地部署着,声音沉稳有力,那份属于年轻统帅的担当和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点点沉淀下来,散发出令人信服的光芒。
就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进来,附在萧明轩耳边低语了几句。萧明轩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查!给我盯死了!所有进出新都的商队,尤其是那些突然冒出来、背景不明的,重点盘查!还有,粮价波动、工坊原料采购的账册,立刻调来,我要亲自过目!”
亲兵领命而去。萧明轩重新转向众人,神色已恢复如常,只是眼底深处,那丝因粮肆事件而升起的警觉和疑虑,并未消散。那几个被抓的汉子,他们眼中那点不合时宜的贪婪和审视,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针对新城的窥探,像一根细小的毒刺,扎进了他的心里。这绝非简单的治安问题。新城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来的不仅仅是寻求生路的百姓,恐怕还有……不怀好意的眼睛。
会议结束,管事们和牧民代表们带着新的任务和希望离开。议事厅里只剩下萧明轩一人。他走到窗边,推开窗。窗外,新都的喧嚣依旧,但似乎多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涌动。远处工地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市集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巡防队员整齐的脚步声在街道上回响。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却又处处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初生事物特有的脆弱和混乱。
他想起母亲黄玉卿的话:“明轩,治大国如烹小鲜,治新城亦然。火候、分寸、人心,缺一不可。遇事莫慌,先看症结,再下猛药或温补。记住,你守护的,是这城里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的生计,他们的希望,更是朔北的未来。”
母亲的话,像一盏灯,驱散了他心头的部分阴霾。他深吸一口气,将那份沉重的责任感和潜藏的警觉,一并压入心底,化作前行的动力。他转身,大步走出议事厅,身影挺拔如松,融入了新都那充满生机也暗藏漩涡的洪流之中。新都的烦恼,远未结束,但属于萧明轩的答卷,才刚刚开始书写。而那几个被押走的汉子,以及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阴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虽未掀起巨浪,却已在悄然扩散的涟漪中,预示着更深的风暴,正在这片看似欣欣向荣的土地下,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