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流年似水
第 41 章 流年似水 (第1/2页)“学生的意义就是学习,努力去学,拼命去学。”这句朴实的话,深深印在李毅飞心底,成了他燕园四年最真实的写照。
李毅飞比同龄人更早、更清醒地意识到,大学是人生中难得的、可以系统汲取知识的阶段。
一旦步入社会,被工作生活琐事裹挟,再想沉下心学习,难度会大得多。
时间飞逝,仿佛昨天才踏入燕园,转眼间,2011年的日历已经翻开。站在毕业的门槛回望,这四年对李毅飞而言,是一场不断挑战自我、挖掘潜能的淬炼。
那次与校党委书记、校长的长谈,让他格外珍视在校的每一刻。李毅飞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
主修经济学,李毅飞力求深入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更难得的是他旺盛的求知欲和强大的规划能力——他同步选修了医学和法学双学位。
凭借扎实功底和清晰思路,他课程成绩优异,本科和硕士论文答辩也顺利通过,获评审老师认可。
如今,他迎来了学术生涯中极具挑战性的一刻:博士论文答辩。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要在同一天,接受经济学、医学、法学三个截然不同领域的博士学位答辩!
四年前,他以江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燕大,短短四年竟完成了旁人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学业历程。这绝非仅靠天赋,背后是实打实的“拼命”。
那厚厚的博士论文,是他过去两年专注学习的结晶。驱动他的,是现实的考量和长远的规划。
他不满足于仅仅获取学位,只要认为知识未来可能有用,无论多难,他都会深入钻研。
其中,他对重要政策文献的钻研尤为深入,视其为未来发展的思想基础。
燕京大学的顶尖平台,结合他个人的天赋和韧性,作用显著。
李毅飞深知,未来若要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基础。因此,他在公文写作、评论文章撰写上下了很大功夫。
通过大量阅读、模仿、反复练笔和投稿实践,他的文字逐渐形成观点犀利、逻辑严谨、文风稳健的特点,在特定学术和政策研究圈子里积累了良好声誉。
在个人投资方面,李毅飞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眼光。2009年,当比特币还鲜为人知时,他便开始关注并积累。
经过早期交易和一段时间的“挖矿”,他积累了可观的数量。考虑到未来规划和个人情况,他果断停止了所有相关活动。那些矿机并未被废弃,而是被他拆解改造,搭建成一个小型实验室,作为“个人技术探索”的载体。
这样既合理利用了资源,也巧妙规避了可能的非议。
在股票投资上,他早已摒弃早年的“疯狂”策略,转向稳健。他精心选择了一批基本面扎实、分红稳定、前景良好的蓝筹股进行长期配置。
这种“佛系”的投资方式,让他的股票账户积累了可观财富。饮水思源,他慷慨地向母校捐赠了一笔巨款。
这两年,他的恩师路教授和经济学院的伊院长,为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像伯乐一样,不遗余力地为他引荐。
在他们的带领下,李毅飞得以结识财经界的重要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初步构建了高端人脉网络。
尤其难得的是,凭借导师的引荐和自身逐渐显露的见解,他得以接触到国家财政部相关司局的负责人和专家,进行交流学习,为他未来的道路铺垫了基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