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最后通牒
第139章 最后通牒 (第2/2页)神圣布列塔尼亚帝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也抵达了圣彼得堡。
他的到来,为高尔察克带来了比‘国际承认’更加实际,也更加无法拒绝的礼物。
“将军,只要您愿意继续履行与高卢共和国的同盟条约”
格雷在与高尔察克的密谈中,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筹码。
“神圣布列塔尼亚帝国,将在原有援助的基础上,再向贵国提供一笔高额无息贷款。”
高尔察克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
有了这笔钱,他可以为他的军队换上全新的布列塔尼亚装备,可以从高卢购买粮食和物资,甚至可以收买那些还在观望的地方军阀
但格雷的‘礼物’,还远不止于此。
“除此之外,帝国皇家海军将派遣一支舰队,协助封锁叛军控制的所有港口。”
“同时,一支由帝国精锐士兵组成的远征军,将登陆摩尔曼斯克,协助您彻底结束这场内战。”
格雷的每一句话,都让高尔察克的心脏猛地跳上一下。
贷款,物资,封锁,甚至直接派兵干预.
这是他此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条件。
高尔察克不是傻瓜,他当然明白,接受这份‘礼物’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他和‘全露西亚最高专制公国’将彻底沦为这两国的附庸。
他手下那百万士兵的生命,将成为伦敦和巴黎政客们在欧罗巴棋盘上随意驱使的棋子。
但是,他有得选吗?
如果不接受,他可能连这个冬天都撑不过去。
而如果接受,他将有机会成为整个露西亚的统治者,重新恢复大露西亚帝国昔日的荣光。
短暂的犹豫之后,野心最终战胜了理智。
“我同意。”
高尔察克站起身,向格雷和普恩加莱伸出了手。
“为了我们共同的敌人。”
7月23日,那份决定了无数人命运的最后通牒,也终于由维也纳送出。
通牒的内容,与其说是外交照会,不如说是一开始就没想让塞尔维亚人接受
一、查封所有煽动对奥匈帝国仇恨的出版物。
二、取缔所有反奥的民族主义组织,并公布其名单。
三、立即清除教育体系中所有反奥宣传。
四、撤换所有被奥匈帝国指控参与反奥活动的军官和官员。
五、接受奥匈帝国派出的代表监督,共同在塞尔维亚境内,镇压所有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六、在奥匈帝国代表的监督下,对萨拉热窝事件的涉案人员进行司法调查。
十、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在48小时内告知奥匈帝国。
通牒的条款多达十条,每一条都严重侵犯了塞尔维亚王国的主权。
尤其是第五条和第六条,几乎等同于要求塞尔维亚放弃自己的司法和行政权力,任由奥匈帝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为所欲为。
这份通牒一经公布,立刻在整个欧罗巴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有人都明白,这根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发动战争。
塞尔维亚王国的外交大臣,在接到这份通牒后,当即向高卢与布里塔尼亚驻贝尔格莱德的大使求援。
然而,他得到的答复,却让他如坠冰窟。
高卢和布列塔尼亚的大使,要求塞尔维亚王国绝对不能接受这份通牒上的条件,并表示会提供一切支援。
但问题是,他们却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
只有‘全露西亚最高专制公国’的大使,在收到来自圣彼得堡的紧急电报后,向他传达了一句来自‘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的口信。
“露西亚,与她的兄弟同在。”
这句口信,给了绝望中的塞尔维亚人一丝虚幻的希望。
但他们并不知道,远在圣彼得堡的高尔察克,此刻连自己的军队都还没能完全掌控。
他的承诺,相比起阿尔伯特二世给奥匈帝国开出的‘空白支票’,更像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48小时的期限,很快就要过去。
贝尔格莱德的街头,挤满了群情激奋的民众。
他们高喊着口号,要求政府拒绝奥匈帝国的无理要求,誓死捍卫国家的主权。
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塞尔维亚政府最终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他们同意了通牒中除了第五条和第六条之外的所有条款——而这已经是塞尔维亚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然而,对于一心求战的维也纳来说,任何不完全的接受,都等同于拒绝。
7月25日,在收到塞尔维亚的答复后,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公使,立刻宣布断绝与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并携全体使馆人员,登上了返回维也纳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