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立夏的故事潮
第五十九章 立夏的故事潮 (第2/2页)傍晚,南疆考古老人带着队学生来测“故事潮的密度”。他们在兰草坡不同位置放置了录音设备,收集游客们的交谈声、孩子们的笑声、风吹草动的声响,最后合成的声波图谱,竟与晋代帛书残片上的墨迹起伏完全吻合。“这是故事在共振,”老人指着图谱上的峰值,“就像潮水会遵循月亮的轨迹,好故事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频率。”
意大利纪录片导演的团队扛着摄像机来了,他们要拍《风的答案》的续集开篇——镜头从兰草坡的水流摇到故事馆的窗,最后定格在访客登记册上那个孩子画的“地球青峰山”。“立夏的故事潮最有生命力,”导演举着对讲机喊,“你看那渠里的水,每滴都在说‘我们要去远方’。”
暮色里,夏听听坐在故事渠边,看着漂流瓶顺着水流缓缓移动。瓶身上的世界地图在夕阳下泛着光,其中一个瓶子里,装着法国小女孩写的信,信封上画着两只手,一只握着塞纳河的鹅卵石,一只攥着青峰山的兰草籽。
她突然想起五年前那个燥热的立夏,自己曾对着空荡荡的故事馆发愁,那时的她不会知道,故事的潮水真的会漫过青峰山,漫过语言的边界,漫过所有预设的轨道——就像此刻渠里的水,看似随意流淌,却早已被时光的引力引向了该去的地方。
时光故事馆的灯亮起来时,张姐端来用兰草籽和绿豆熬的冰粥,粥上漂着片新鲜的薄荷叶。“尝尝故事潮的味道,”她给每个游客递上一碗,“里面有山的清,水的凉,还有五湖四海的热乎气。”
窗外,故事渠的水流在夜色里泛着微光,像条缀满星星的丝带。夏听听知道,这个夏天,故事会随着这股潮水继续漫延,漫过沙漠,漫过海洋,漫过所有愿意倾听的耳朵,让每个在潮水中相遇的人都明白:
所谓远方,不过是故事潮水还没漫到的地方;所谓故乡,不过是最早接住故事浪花的那片土壤。
而那片蓝印花布上的镜头图案,在灯光下轻轻晃动,像在说:别急,故事的潮水才刚涨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