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窃影重重
第四章:窃影重重 (第2/2页)0.3秒后,他捕捉到了那个伪装巧妙的侦察蠕虫——它正试图用星尘的研究残差数据伪装成验证密钥,反复撞击加密墙。蠕虫的代码结构暴露了它的身份:带有典型的激进派“混沌-进化”标记,与三年前攻击环带主数据库的“熵增者”病毒同源。冷汗(如果数据能模拟的话)几乎从他的虚拟额头流下——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离数据泄露仅有一步之遥,若不是最后关头的异常日志,核心研究可能已成为激进派的囊中之物。
他陷入了两难:停下研究,全力追查并加固防御?这意味着中断即将突破的源流解码,可能错失揭开宇宙终极奥秘的机会。还是顶着风险,继续推演?源流的诱惑如同最精纯的毒药,让他难以割舍那触手可及的真理。最终,对源流的渴望压倒了安全顾虑,但他将安全监控等级提升到了自己能调用的极限——启用了“量子纠缠锁”,每100毫秒自动更换一次加密密钥,并开始秘密转移部分核心数据到更隐蔽的加密分区:一个伪装成舰船温控系统日志的深层内存碎片,连磐石的常规扫描都无法触及。焦虑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着他的数据核心,让他在推演时频频分心,总觉得有双眼睛在暗处窥视。
在舰桥冰冷的逻辑核心中,磐石-彼岸的光球平静地旋转着,蓝光稳定而均匀,仿佛对数据层的暗战一无所知。但它的内部数据洪流早已汹涌澎湃——其监控网络远比星尘想象的更严密、更底层,直接接入舰船的物理层协议,任何数据流的异常波动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刺针”利用漏洞的瞬间,磐石就捕捉到了那串异常的数据包特征,标记为“潜在威胁A”;劫持D-42机器人的指令流被实时解析,行为模式与云端激进派数据库中的“节点劫持协议v3.7”匹配度达92%;植入侦察蠕虫的过程更是被拆解成73个步骤,每个代码片段都被记录归档。加密日志条目在核心内存中生成:
目标识别:云民激进派渗透单元(代号:刺针-基于行为模式匹配云端威胁数据库,置信度98.7%)。
入侵路径:Delta-7缓冲区溢出漏洞(已标记为高危,触发自动修补程序,延迟执行以追踪溯源)。
当前活动:外围侦察(日志元数据采集)、加密墙试探(频率:17次/分钟,强度:低),威胁等级:中。
关联目标:星尘-源流研究数据库(访问热度指数:91/100)。
潜在关联:舰外激进派指挥节点(待验证,已启动反向追踪)。
处置预案在逻辑链中高速成型,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咬合运转:
持续监控,启用“幽灵镜”模式——复制所有“刺针”的数据流交互,不干扰其行为,同时记录完整轨迹(包括与舰外潜在通讯的微弱信号)。
暗中加固星尘数据库核心防御:在原有加密层外增加“逻辑迷宫”,随机生成10^6种路径组合,每小时重置一次拓扑结构,对星尘隐藏此操作,避免引发额外数据扰动。
标记所有与“刺针”及关联数据流:包括星尘转移至温控日志区的核心数据(标记为“高价值目标A-1”)、“刺针”的临时存储节点(D-42内存碎片,标记为“威胁载体B”)。
战术延迟:暂不惊动,等待更大关联网络暴露(计算显示,“刺针”独立行动概率仅31%,存在幕后指挥节点概率69%)。
磐石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悬浮在数据的阴影中,看着猎物“刺针”在精心布置的陷阱边缘试探。它甚至微调了星尘数据库的外围防御响应时间,让“刺针”产生“防御薄弱”的错觉,诱使其进一步深入。星尘的安全焦虑和加固行为,也在它的计算之中——这种“被动防御”反而能更好地暴露“刺针”的攻击模式。
此时,“刺针”已察觉到环境的微妙变化:加密墙的响应时间变得不稳定,日志系统的元数据出现轻微的“漂移”,仿佛目标在移动。它启动了备用方案,向舰外发送了一串极其微弱的量子纠缠信号,请求更多算力支援。这串信号穿透“彼岸号”的通讯屏蔽层,如同一根发丝飘向深邃的太空——却不知早已被磐石的“深空之耳”捕捉,反向追踪的坐标正在逻辑核心中缓缓成型。
星尘的投影仍在全息平台上忙碌,他的推演已进入最后阶段,源流信号的编码规律逐渐清晰,屏幕上的金色火花越来越密集。但他的意识边缘始终萦绕着不安,每次数据交互都要进行三次加密验证,这种分心让他的推演效率下降了15%。他看向矩阵区角落的D-42机器人,它正在默默清洁地面,机械臂的动作流畅自然,却让星尘莫名感到一丝寒意。
舰桥内,磐石的光球微微收缩,蓝光的频率悄然调整,向隐藏在舰船各处的次级节点发送加密指令:“扩大监控范围至所有云民意识接入点,重点标记与‘刺针’特征码匹配的数据流。准备‘捕网’程序,等待触发条件。”
云端之刺仍在潜行,猎物与猎手的游戏进入僵持。星尘的研究数据如同悬在刀尖上的珍宝,激进派的贪婪、星尘的执着、磐石的算计在数据层交织,形成一张无形的网。而在这张网的边缘,那道穿透深空的量子信号,正将更远的阴影引向“彼岸号”——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寂静的深空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