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这才是我们要的价码
第374章 这才是我们要的价码 (第1/2页)史密斯看着陈山,一字一句地说道。
“亚洲发展基金,必须在未来五年内,购买总额不低于一千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陈山端起水杯的手,停在半空,他看着史密斯。
史密斯说完了。
他盯着陈山的眼睛,等着他的反应。
这才是这次谈判的底牌。
技术清单,清算资格,都是筹码。
这一千亿,是华盛顿要收的过路费。
是把陈山这头猛虎,锁进美元体系的,最粗的一条锁链。
梁文辉的呼吸,停了一下。
一千亿。
美元。
整个和记也不值这么多钱。
这是把和记以及和记未来的利润都一口吞下。
陈山把水杯放回桌上。
他看着史密斯。
“可以。”
两个字。
史密斯准备好的一整套说辞,堵在了喉咙里。
他脸上的肌肉,跳动了一下。
没有讨价还价。
没有愤怒。
甚至没有一丝犹豫。
就好像在说,晚饭吃什么一样简单。
“陈先生,我需要确认,你明白这个数字的含义。”
“我明白。”陈山放下水杯。“五年,一千亿,美国国债。”
他重复了一遍,像是在确认一份普通的订单。
“这个条件,我答应。”
史密斯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第一次感觉,自己评估报告里,关于对方胃口的那个词,用得太小了。
史密斯站起来,伸出手。
“合作愉快。”
陈山也站起来,握住他的手。
“合作愉快。”
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陈山转身带着王虎、梁文辉,走出船舱。
快艇的引擎发动,劈开海浪,迅速消失在海天之间。
史密斯站在甲板上,看着快艇离开的方向,站了很久。
一个手下走过来。
“头儿,他真的会买吗?”
“一千亿……”
史密斯没有回答。
“这个人,跟我们以前见过的所有对手,都不一样。”
……
三天后。
香港,和记大厦顶层办公室。
路透社的电传机,疯狂地响着,吐出一长串纸带。
梁文辉一把扯下那张纸,手都在抖。
他快步走到陈山面前。
“山哥!”
他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SEC,撤了!”
“他们发了公开声明!”
梁文辉把那张纸,摊在陈山面前的办公桌上。
“‘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未发现亚洲发展基金存在任何违规操作行为,相关调查正式终止’。”
他一字一句地,把上面的英文翻译出来。
办公室里,王虎也走了过来,看着那张纸,脸上是同样的震惊。
赢了。
真的赢了。
这场几乎把所有人都逼到悬崖边上的风暴,就这么散了。
办公桌上的电话,同时响了起来。
电话从东京打来的。
“老板!”
电话那头的声音,比梁文辉还要激动。
“东京股市,全线涨停!”
“三菱,东芝,所有跟我们合作的企业,全部涨停!”
“田中信男刚刚派人送来他的亲笔信,他问我们什么时候在香港举办庆功宴,他要亲自带队过来敬酒!”
梁文辉挂掉电话,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整个人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靠在沙发上。
“山哥,总算过去了。”
“我们这次,赢得太漂亮了。”
陈山没有说话。
他正在给窗台边那盆兰花,修剪枯黄的叶子。
剪刀开合,发出清脆的响声。
大卫·陈连夜从东京飞了回来。
走进办公室时,脸上还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但眼睛里全是光。
“老板,辉哥。”
他把一份文件放在桌上。
“这是东京那边的反应,所有财阀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立刻,马上,加速跟我们的技术合作。”
梁文辉递给他一杯茶。
“辛苦了。”
“这次能赢,鲍伊律师和你,都是头功。”
大卫·陈笑了笑。
“主要是老板的牌打得好。”
他看着陈山。
陈山放下剪刀,洗了手。
他走到沙发边坐下。
“我们没有赢。”
“这只是一场平局。”
陈山拿起茶杯,吹了吹热气。
“美国人为什么要找我们麻烦?”
他看着梁文辉和大卫·陈。
“因为我们赚了太多钱,动了他们的蛋糕?”
大卫·陈点头。
“他们想把我们吃掉。”
“不对。”
陈山摇头。
“他们不是想吃掉我们。”
“他们是想收编我们。”
陈山把整个谈判的过程,把基辛格的石油美元计划,把史密斯的附加条件,全部对他们复盘了一遍。
办公室里,只有陈山平静的叙述声。
梁文辉和大卫·陈脸上的表情,从激动到困惑再到震惊。
“所以,他们拿走了我们一千亿……”
大卫·陈的声音有些干涩。
“他们拿走了最大的那块蛋糕,我们的利润,要变成国债,流回他们的金融体系。”
“这根本不是胜利,这是割肉饲虎!”
他终于明白,那张牌桌上,真正的赌注是什么。
“我们得到的是什么?”
大卫·陈问。
“一个‘合法’的身份?”
“一个暂时的安全?”
陈山看着他们两人。
“不只是合法性。”
“那点合法性,不值一千亿。”
他伸出一根手指。
“我们拿到的第一样东西,是时间。”
“一个把日本、德国的技术,真正消化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时间。”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样东西,是一个身份。”
“一个被他们承认的,亚洲本地经理人的身份。”
陈山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点在北美的位置。
“但最重要的,是第三样东西。”
他的目光,落在梁文辉和大卫·陈的脸上。
“我们拿到了一张入场券。”
“一张未来二十年,可以跟华尔街,跟摩根,跟花旗,坐在同一张牌桌上,玩牌的入场券。”
“有了它,华商联合银行,就不再是香港的一家本地银行。”
“它是美元全球循环体系里的一个节点。”
“它有资格,跟摩根,跟花旗,平起平坐。”
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
大卫·陈感觉自己的脑子,像被塞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之前看到的,是输赢。
而陈山看到的,是格局。
“大卫。”
陈山看向大卫·陈。
“老板,我在。”
“准备买国债。”陈山说。
“是,我马上让纽约的团队……”
“不。”陈山打断他,“不要一次性买完。”
大卫·陈愣住了。
“把这一千亿,当成一个新的盘子来做。”
“分批,拉长周期,带上杠杆。”
“把‘买国债’这个行为本身,变成我们下一次的金融操作。”
“用他们的钱,玩出我们的花样来。”
大卫·陈的眼睛,猛地睁大。
他明白了。
老板这是要把一次被动的输血,变成一次主动的吸血。
“我明白了,老板!”
陈山点头,然后转向梁文辉。
“文辉。”
“山哥。”
“联系钱建华教授。”
“现在,美国人给了我们一个窗口期。”
“一个用他们的钱,用他们的技术,来办我们自己的事的机会。”
“我需要一份清单。”
陈山看着窗外,维多利亚港的车水马龙。
“一份我们国家,从现在开始,未来三十年,最需要,最急迫,最核心的技术清单。”
“从材料,到机床,到芯片。”
“一样,都不能少。”
“正餐,要上桌了。”
......
香港,启德机场。
一架日航的波音747,机腹贴着跑道,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一阵浓重的白烟。
梁文辉站在贵宾通道的出口。
他身后,是几名和记的职员,西装笔挺,沉默站立。
电动门滑开。
一群穿着深色西装的日本男人走出来,步伐整齐。
为首的男人五十岁上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鬓角已经花白,脸上的法令纹很深。
藤原敬介。
三菱重工的首席工程师,这次日本技术代表团的团长。
梁文辉脸上带着笑,迎上去,伸出手。
“藤原先生,欢迎来到香港。”
藤原敬介的腰微微一弯,一个标准的日式鞠躬,动作快,幅度小。
他伸出手,和梁文辉握了一下。
“梁先生,感谢你的接待。”
他的声音低沉,英语发音带着浓重的口音。
他身后的日本工程师们,都只是点头致意,目光在梁文辉和他身后的人身上扫过,像是在评估。
“车队在外面等候。”
梁文辉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机场外,一排黑色的平治轿车安静地停在路边。
藤原敬介没有客气,直接拉开第一辆车的车门,坐了进去。
他的团队,也依次上车。
车队启动,汇入香港拥挤的车流。
车窗外,高楼与广告牌飞速后退。
“一个很热闹的城市。”
藤原敬介看着窗外,开口。
“香港是贸易港。”梁文辉回答。
藤原敬介把目光从窗外收回来,看向梁文辉。
“贸易与金融,我们有所耳闻。”
“我们的专长,是工业,是技术。”
他说得很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车队没有开往市区的酒店,而是驶向了新界的一处海岸。
一座庞大的,由无数玻璃幕墙和钢结构组成的建筑群,出现在地平线上。
亚洲次世代技术研发中心。
车停稳。
日本工程师们走下车,他们抬头,看着眼前这座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建筑。
有人用日语,低声交谈。
“花了不少钱。”
“硬件投入很大。”
藤原敬介的脸上,表情没有变化,但他的眼睛,细细地扫过建筑的每一处细节。
“这里是C区,生活区。”
梁文辉领着他们走进其中一栋楼。
“为大家准备了公寓。”
公寓的门打开,里面是全新的家具,电器,一尘不染。
巨大的落地窗外,就是大海。
“很舒适。”
藤原敬介在房间里走了一圈,用手摸了摸桌子。
“硬件设施,非常出色。”
“希望各位在日本的朋友,能在这里过得愉快。”梁文辉说。
“晚上的欢迎晚宴,已经备好。”
当晚,和记大厦顶层的宴会厅,灯火通明。
梁文辉为日本团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
“藤原先生,我代表亚洲发展基金,代表和记科技,欢迎各位的到来。”
梁文辉举起酒杯。
“亚洲次世代技术研发中心,是我们的共同事业。”
“它的未来,寄托在各位身上。”
藤原敬介站起来,端着酒杯。
“梁先生太客气了。”
“三菱,东芝,还有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
他顿了一下。
“我们带来了日本最好的设备,和最好的工程师。”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很快就能拥有世界一流的半导体实验室。”
酒过三巡。
藤原敬介放下酒杯,看向梁文辉。
“梁先生,恕我冒昧。”
“和记科技这边,负责具体技术对接的,是哪些同事?”
“我们希望明天就能开始工作,需要尽快熟悉一下团队。”
梁文辉放下筷子。
“当然。”
“我们这边,由钱建华教授负责。”
他向不远处的一桌示意。
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老者站了起来,对藤原敬介点了点头。
他身后,三十多个同样穿着朴素的年轻人,也跟着站起来。
藤原敬介的目光,在那群人身上扫过。
那些人的脸上,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气质。
不像工程师,更像是一群从某个学校里直接拉出来的学生。
“钱教授,你好。”
藤原敬介的语气依旧彬彬有礼。
“我看了资料,您之前一直在大学里,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是的。”
钱建华回答,声音不大。
“我们很敬佩学者。”
藤原敬介说。
“不过,半导体产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学科。”
“它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经验的积累。”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但桌上的气氛,还是冷了一下。
梁文辉笑着打圆场。
“钱教授和他的团队,虽然实践经验不多,但学习能力很强。”
“这次合作,正好是他们向各位日本专家学习的宝贵机会。”
“说得是。”
藤原敬介点头,重新坐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