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 第一问》
《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 第一问》 (第2/2页)苻坚拒绝了苻融的劝谏,犯了轻敌等兵家大忌。
双方主客形势早已天差地别,就算没有黄盖和朱序的计谋,东吴和东晋也可能获胜。
正因为周瑜和谢玄谋划精审,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李愬雪夜袭蔡州,越过敌人的哨所,入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回纥入侵时,郭子仪卸下头盔去见敌军将领,兵不血刃就解除了威胁,这就是利用敌人的犹豫来争取时间。
兵法说“走敌人预料不到的路,攻击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又说“敌人虽然众多,但可以让他们陷入混乱,从而失去战斗力”,李愬和郭子仪正是深得此道。
如果有人说,攻破蔡州不是借了雨雪天气的便利,回纥不是终究会归顺,那这两个人岂不是性命堪忧?
实际上,这是因为吴元济自恃城防坚固而防备松懈,又有李祐作为内应;
而郭子仪一向威信服人,回纥各部族又长期没有统一号令。
可以打就打,可以进就进,李愬和郭子仪谋划周全,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所以,战胜敌人不靠蛮力,用兵贵在出奇。
而设计奇策,首先要靠智谋,洞察敌情,这样敌人就会被我的智谋所迷惑;
巧妙运用兵法,敌人就会屈服于我的实力。
否则,敌我双方都好生恶死,都想赢怕输,心态是相同的,为什么最终的胜败生死却有天壤之别呢?
可见,武力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要让你的奇谋受困于常规,也不要让你的智谋被常规所伤害。
在敌我双方那微妙的较量中,总有一些独到的心得是无法与外人道的,甚至胜利之后也无法向人解释清楚。
所以,韩信敢于冒险,不觉得危险;王霸敢于“撒谎”,不觉得是禁忌;李愬敢于孤军深入,不觉得会被围困;郭子仪敢于单人前往,不觉得是轻率;周瑜、谢玄以少击众,也不觉得害怕。
在别人看来是死路一条,他们却能从中找到生机;在别人看来必败无疑,他们却能反败为胜。
等到最终尘埃落定,那些看似凝滞的局面被打破,看似胆怯的军心被安定,当时的人归功于他们,后世的人也传诵他们的智慧而不衰。
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奇”吧。
依我愚见,韩信等几位名将,固然是用兵奇才,但比不上郭子仪的“奇”,更比不上王霸的“大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韩信等人,是靠着精确计算敌我双方的实力后,用智谋取胜,这是“智”的奇。
而郭子仪,如果不是他平时忠义素著,深得人心,那些外族人是不会相信他的,那简直就是把刀柄送到敌人手上。
至于王霸,他用“河水结冰”的谎言来安定军心,最终河水竟然真的结冰了,这难道是他敢百分之百保证的吗?
所以,郭子仪身处死地,却能凭借自己平素积累的威望和信义取得成功,这是以“德”取胜,而不仅仅是依赖智谋,这是更高层次的“奇”!
而王霸的事迹,则是上天对他德行的回应,其结果已经超出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这不应该称之为“奇”,而应该称之为“神”了!
不敢奢求上天的眷顾,因为那关系到整个国运,不是个人能左右的。
但我们可以取法于自身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将忠义作为我们内心的根本,并以此来不断勉励自己。
我朝皇上天命所归,正当中兴之时,威望遍于四海,中外之人都倾心归附。
各地重镇、各级官府都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各司其职,法纪严明。
这样一来,像王郎、龙且那样的叛逆就没有作乱的空间了;府、部、藩、臬各级机构纲纪相连,像吴元济、曹操那样的奸雄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边疆设置堡垒、屯兵戍守,高筑壁垒,烽火严明,像回纥、苻坚那样的外患就没有可乘之机了。
这正是我朝政治清明、天人感应的时代,国家长治久安的休养生息之机完全可以确定。
先辈的武功和外部的安定,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哪里还需要刻意去谈论什么“奇谋”呢?又何须去招揽智士、炫耀武力呢?
但是,既然大人您想让我阐述我所学的知识,来考察我的志向,那么我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位都是一代名将,我不敢对他们妄加评判。
但如果非要从中选择,郭子仪以忠义之身,关系着大唐安危二十年,而且他也是武举出身,和我今天的晋身之路有些相似,所以我最希望能成为郭子仪那样的人。
然而,我心中还有更高的追求。
我认为,用兵之法,如果不能出奇,就不足以战胜敌人;但为臣之心,如果不能行正,就不足以辅佐君王。
心术和兵法,这两者都精通的,才是上将。
如果偏重一方,就还未达到极致,只能算中将。
只有内心纯正,兵法谋略又能从心中自然生发,与古代兵圣暗合,这样出奇制胜,才能被天下人称为“用兵如神”,这才是上将中的上将。
郭子仪虽然厉害,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恐怕只有古代的姜子牙才能与之相比。
我看到史书中记载着“敬义怠悠”的训诫,也知道兵法中“六韬”的奇谋是古今谈兵者都必须参考的。
心术与兵法,确实应该结合起来。
六韬中说:“有能将百人之将,有能将千人之将,有能将万人之将,有能将百万人之将。”
这正印证了我前面说的上、中、下三等将领的说法。
古语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这便是我辈的志向。如果能将奇谋之心与堂正之道结合起来,那么实现远大的抱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