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山河无恙,薪火长明
第30章 山河无恙,薪火长明 (第1/2页)运输机的轰鸣声渐渐消散在山谷间,林宇站在临时机场的空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三个月前,他们正是从这里踏上这片土地,如今任务圆满结束,离别却生出几分不舍。老周正在清点物资,把剩余的药品和罐头分给前来送行的村民,阳光落在他沾着泥土的军靴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
“林队长,村长让你去家里一趟,说有东西要送你。”小阿木气喘吁吁地跑来,藏青色的校服领口别着那枚“和平小卫士”徽章,是总部特意托人送来的。他手里捧着个布包,神秘兮兮地说:“是爷爷连夜准备的,不让我看呢。”
村长的木屋已经修缮一新,房梁上挂着风干的草药和玉米,墙角的木箱里整齐码放着几卷羊皮地图。看到林宇进来,村长从炕头拿起一个木盒,打开时露出里面的东西——是把磨得发亮的铜制弯刀,刀柄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刀鞘上还系着块红绸布。“这是我们族的‘守护刀’,传了三代人,”村长的声音带着沙哑,“带着它,走到哪里都能平安。”
林宇接过弯刀,沉甸甸的刀柄还带着木头的温润。刀鞘内侧刻着几行小字,村长用粗糙的手指划过那些刻痕:“这是我们的古语,意思是‘山河无恙,人心安宁’。”他突然抓住林宇的手腕,将刀郑重地塞进他手里,“记住,这里永远有你的亲人,什么时候回来都有热饭吃。”
离开村庄时,送别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山口。村民们手里拿着核桃、野果和自己织的羊毛毯,往队员们的背包里塞。小阿木的妹妹抱着一束野花,怯生生地递给小李,小姑娘的辫子上还系着维和部队的蓝色丝带。哈桑带着游击队队员敬礼送别,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车队驶过曾经的战场,断崖谷的纪念碑前又多了几束小白花,废弃铜矿的入口已经被石块封堵,门口立着块木牌,用中、英、当地语言写着“和平之地”。林宇打开车窗,风里带着青稞的香气,远处的梯田里,村民们正在插秧,绿色的秧苗在水田里铺展开,像块巨大的翡翠。
“队长,总部来电,让我们在中转站休整三天,然后去下一个任务点。”老周递过卫星电话,语气里带着期待,“听说那边在搞文化交流活动,还要咱们派代表去参加手工艺展呢。”林宇接过电话,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突然想起小阿木刻的木头和平鸽,摸了摸背包里的弯刀,嘴角扬起笑意。
中转站建在边境小镇的山坡上,白色的维和部队帐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刚安顿好行李,林宇就被镇上的热闹吸引了——街道两旁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孩子们穿着民族服装在广场上跳舞,几个外国记者举着相机拍摄,镜头对准的是广场中央的展台。
“是国际文化交流周,”老周拿着张宣传单跑过来,“有十几个国家的手工艺人来参展呢,你看,还有咱们中国的刺绣!”林宇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展台前果然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兰心手作”四个汉字,几个穿着旗袍的姑娘正在演示苏绣技法,引得围观人群阵阵惊叹。
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展台后整理绣线,林宇走近了才认出是陈雪。她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袖口绣着淡雅的兰花纹样,正耐心地教当地孩子穿针引线。“陈老师?”林宇试探着喊了一声,陈雪惊讶地回头,看到他身上的维和制服,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林队长?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陈雪放下手里的绣绷,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我们是来参加文化交流的,把传统手工艺带到边境地区,也算是为和平出份力。”她指着展台上的作品,“这些都是和当地工匠合作的,你看这个,把苗族银饰和他们的金属工艺结合了。”
展台上的银饰刺绣果然别具一格,银色的花纹里藏着当地图腾的图案,丝线的光泽和金属的冷光交织在一起,有种奇妙的和谐。“手工艺也是沟通的桥梁,”陈雪笑着说,“上次在非洲,我们教当地妇女刺绣,她们把部落故事绣在布上,现在那些作品成了文化使者呢。”
正说着,小阿木突然从人群里钻出来,手里举着个木雕冲向展台——他跟着车队偷偷跑来了,说是“担心队长迷路”。看到陈雪的刺绣,眼睛瞪得溜圆:“这个比我刻的鸽子好看!”陈雪被他逗笑了,拿起块绣着和平鸽的手帕递给她:“这个送给你,以后可以照着绣呀。”
交流展的开幕式上,林宇作为维和部队代表发言。他看着台下不同肤色的面孔,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声音格外坚定:“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更是文化的交融、心灵的相通。就像这些手工艺品,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却都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陈雪带头举起绣着和平图案的手帕挥舞着。
展会期间,队员们轮流来帮忙。小李跟着蜡染艺人学做染料,老周迷上了当地的木雕,林宇则常和陈雪讨论文化传承的事。“我们正在做‘工艺记忆’计划,”陈雪展示着平板电脑里的资料,“把世界各地即将失传的技艺都记录下来,做成数字档案。你们在任务中遇到过特殊的手工艺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