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烧信的人不闭眼
第37章 烧信的人不闭眼 (第1/2页)清晨,西岭街道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钱凤仪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
她刚从一位邻居那里听到了那句反复出现的呓语:“我没藏,我都寄了。”那声音轻得如同梦话,却让她的警觉神经瞬间紧绷起来。
她在韦某英家门外站了片刻,目光扫过门口那个半旧的火盆——火盆边缘焦黑,内壁残留着灰烬和未燃尽的纸屑,几片残破的邮戳混杂其中,红印模糊,年份难以分辨。
她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片稍大的灰纸,对着光看了许久。
这并非是销毁证据,也不是慌乱中的灭迹之举。
这是一场有顺序、有节奏的焚烧,每一张信纸都被平整地投入火焰,仿佛在完成某种交接。
她拍下照片,发给江临风时只写了一句:“她在烧‘任务’,不是证据。”
江临风是在高铁站台收到这条消息的。
他正准备返回市局,风衣的领口被冷风吹得翻起,手机屏幕的光照在他脸上,宛如一道无声的判决。
他盯着“烧信”二字,脑海中却浮现出吴守业那间堆满磁带的小屋、墙上贴着的手绘邮路图,还有那台老式录音机上反复播放的双音多频(DTMF)信号音——那些被编码的声音,曾是亡者与世界最后的联系。
他转身改签了车票。
两小时后,江临风和金小霜站在了西岭街角的绿色邮筒前。
这个早已停用的旧邮筒锈迹斑斑,筒口歪斜,就像一张欲言又止的嘴。
金小霜打开便携光源,将强光手电筒伸进筒底,一束冷白色的光照进了多年积累的灰尘中。
“等等!”江临风突然抬手说道,“那里——有东西。”
在筒底的最深处,半张烧焦的纸角卡在金属接缝里,边缘卷曲发黑,但铅笔字迹竟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铺在纸上拼接复原,半句话赫然出现在眼前:
“……他们说小满没死,可焊枪声停了。”
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江临风呼吸一滞。
杨小满——1996年系列抢劫杀人案的第一位受害者,是一家五金店兼小卖部的老板,他以凌晨焊接货架为生,邻里都知道他的焊枪一响就是一整夜。
案发当晚,他的妻子坚持称“焊声没断,不可能被杀”,却被警方以“创伤后错觉”驳回。
最终,由于现场没有目击证人、指纹模糊,案件搁置了近三十年。
而现在,这句被埋藏的证言,竟通过一个聋哑邮差的录音带、一段双音多频(DTMF)信号、一名环卫工的“代听”,穿越层层沉默,最终以残片的形式出现在这个废弃的邮筒里。
“这不是巧合。”金小霜声音微微颤抖,“这是信息链的闭环。吴守业录下了那个夜晚的声音异常,韦某英听懂了,但她不能说,只能写,又不敢寄,最后选择烧掉——像是在替谁赎罪。”
江临风没有说话。
他盯着那半句话,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那个雨夜,焊枪声戛然而止的瞬间,以及之后漫长的、无人回应的等待。
他忽然明白,韦某英烧的不是信,而是三十年来压在心头的“听见却不被相信”的负担。
她不是隐瞒者,而是被系统剔除的“接收端”——一个听见了真相,却无法传递的信使。
他将残片密封好送到赵婉华那里,请求进行显微还原和笔迹溯源。
随后,他拨通了胡守义的电话。
“老师,我在考虑一种可能性——声音本身能否构成间接证据链?”他语气平稳,但每一个字都很谨慎,“我们有原始声源,有编码记录,有接收者的转译行为,甚至有三十年后的残文印证。”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
江临风几乎能想象到导师坐在办公室的灯下,老花镜滑到鼻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的样子。
终于,胡守义开口问道:“你有原始载体吗?”
“有吴守业的试音磁带,还有双音多频(DTMF)信号记录,时间戳完整。”
又是一阵沉默。
“下个月,部里要开‘非典型物证应用研讨会’,你准备十分钟的发言。”胡守义声音低沉地说道,“材料我来提交。”
电话挂断后,江临风站在窗前,久久没有动弹。
金小霜走过来,轻声问道:“他没说行不行?”
江临风摇了摇头,嘴角却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但他没说不行,就是最大的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