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1章 大旱年,知识青年下乡
第一卷 第51章 大旱年,知识青年下乡 (第1/2页)有了这玩意儿,以后再进山,底气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人上前,一人挑了一支最顺手的加兰德步枪,爱不释手地抚摸着。
李青山又拿出三个大红信封,分别递给三人。
“这是你们的奖金和粮票。”
然后,他又单独拿出一个稍小一些的信封,塞到王卫国手里。
“卫国,这个你单独收好。”
李青山朝他眨了眨眼,压低声音。
“挖铁皮石斛的感谢费,咱们局里的一点心意。”
王卫国心中了然,不动声色地将信封揣进怀里。
李青山还要去别的村子送锦旗,没有多留,交代了几句,便带着人匆匆离开了。
李青山一走,沈富国和沈军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封。
“我的天!二十块钱!”沈军惊呼出声。
“还有五十斤粮票!”沈富国也瞪大了眼睛。
王卫国也打开了自己的那个大信封,里面是三十块钱,和同样五十斤的粮票。
沈富国和沈军看到王卫国比他们多十块钱,一点不平的意思都没有。
这次能发财,能得荣誉,全靠王卫国,他拿大头,理所应当。
“走走走!买子弹去!”
沈富国扛起新枪,拉着沈军就往外跑。
“咱们去收购站把之前那些破枪的子弹都卖了,换点钱,也试试这新枪的感觉!”
两人风风火火地跑了。
院子里只剩下王卫国和王老爷子。
王卫国回到屋里,关上门,这才拿出李青山单独给他的那个信封。
信封不厚,但里面的东西,分量却一点不轻。
王卫国倒出来一看,眼神瞬间就凝住了。
全是票据。
二十五张崭新的工业券,一张钟表票,还有一张缝纫机票。
“老李这次,可真是够大方的。”
王卫国忍不住咂了咂嘴。
工业券的难弄程度,他比谁都清楚。
至于钟表票和缝纫机票,那更是有钱都难买到的稀罕物。
就说一块上海牌手表,明面上卖一百二十块钱,但你光有钱不行,还得有手表票,外加五张工业券。
黑市上,光是一张手表票,就能炒到五十块钱以上。
一张工业券,少说也值三块钱。
这么算下来,李青山给的这个信封,价值远超那三十块奖金。
不过,王卫国暂时不打算用这些票。
家里现在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缝纫机倒是不急。
更主要的是,前脚才刚买了三辆自行车,这后脚要是再添手表、缝纫机这样的大件,实在太扎眼了。
在赵家村吃过的亏,他可没忘。
做人,还是得低调点。
这次剿匪,连山大队下辖的几个村子,凡是派了民兵的,多多少少都得了锦旗和奖励,一时间光荣得不得了。
唯独赵家村,不仅什么都没有,还丢了个大脸。
王卫国他们进山那段时间,赵全安和陈翠花被拉到镇上,挂着牌子游街批斗。
赵家村的脸,算是彻底被丢尽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连山大队也终于忍不了了。
现在赵家村的村长、支书、生产队长,全都被撤了职,由大队直接空降了干部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