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紧张的经费
第4章 紧张的经费 (第2/2页)他站起身,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Q大师站在尚未完工的观测塔前,身后是翻涌的海浪与初升的星辰。照片下方,是一行手写的字迹:“宇宙浩瀚,唯求真不息。”
林远深吸一口气,转身打开通讯系统,召集所有核心研究员:“明天上午九点,大会议室开会。我们讨论的不是如何省钱,而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继续探索宇宙的真相。”
他知道,前路艰难。但正如Q大师当年所说:“科学的火种,一旦点燃,就不会熄灭。”即便经费缩减,即便身份降级,G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星火,仍将在黑暗中执着燃烧,照亮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寻。
李浩然推开研究所那扇略显陈旧的玻璃门时,额角已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手里攥着一叠刚从财务科拿来的红头文件,纸张边缘被他捏得微微发皱。走廊的灯光昏黄,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他脚步急促,皮鞋在地板上敲出一连串急促的节奏,仿佛身后有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终于,他冲进办公室,一把将文件甩在郑日强的办公桌上,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焦虑:“郑主任,出事了!我们所的日子,恐怕要变天了!”
郑日强正端着茶杯慢悠悠地吹着热气,闻言抬眼,镜片后那双略显疲惫的眼睛微微一眯。他缓缓放下茶杯,伸手推了推鼻梁上那副老式黑框眼镜,镜腿已经有些松动,每次动作都得用手扶一下。他没急着说话,而是拿起文件,一页页翻看,眉头越皱越紧。办公室里一时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空调低沉的嗡鸣。
良久,他才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一类单位降为二类……这可不是降一级那么简单,是断了奶啊。”他苦笑一声,竟从抽屉里摸出一部手机,点开一个炒股软件,屏幕上红绿交错的K线图跳动着,像极了此刻他内心的波澜。“看来,以后得靠自己了。研究所的经费要砍,项目要缩,连年终奖都得打水漂。我这把年纪,还得重新学着在股市里搏杀。”
李浩然愣在原地,心里像被一块巨石压住。他想起家里刚上幼儿园的儿子,想起妻子每天精打细算地买菜做饭,想起房贷、车贷、补习班费用……这些数字像潮水般涌来,几乎将他淹没。他喃喃道:“郑主任,咱们这么多年,一直靠国家拨款,项目稳定,待遇优厚,怎么突然就……”
“政策风向变了。”郑日强打断他,语气平静却透着无奈,“国家财政吃紧,优先保民生、保国防,咱们这种基础科研单位,首当其冲被‘优化’。这不是哪个人的错,是大势所趋。”
消息像野火般在研究所的走廊、茶水间、实验室里迅速蔓延。原本安静的办公区,开始充斥着低语与叹息。年轻人们聚在角落,眼神中写满了不安。张慧坐在工位上,她的眉头紧锁,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那份未完成的实验报告上,心里却空落落的。
她转过头,看向旁边的李浩然,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小李,你家里不是还有小孩要养吗?这下可怎么办?”她的语气里没有责备,只有同病相怜的担忧。李浩然苦笑了一下,没说话,只是低头看着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是常年做实验留下的痕迹,可如今,这些努力似乎换不来一张安稳的饭桌。
就在这时,孙勇胜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过来。他个子不高,但眼神锐利,穿着一件略显皱的格子衬衫,袖口还沾着一点实验试剂的痕迹。他是所里出了名的“技术狂人”,也是张慧的暗恋者之一。他把一杯咖啡递给张慧,另一杯放在李浩然桌上,语气沉稳:“别慌,天还没塌。”
他靠在桌边,环视四周,压低声音道:“华国政府资金紧张是事实,但科研不能停。我们不能只靠国家输血,得学会自己造血。”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认识几个在大型科技集团做研发总监的老同学,他们一直在寻找前沿技术合作项目。如果我们能把手头的项目包装成商业潜力股,未必不能拉到赞助。”
张慧抬头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你是说……走企业合作路线?”
“没错。”孙勇胜点头,“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国家不给钱,我们就去找市场。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论文里,得变成产品,变成价值。只要我们敢想敢干,未必不能杀出一条血路。”
办公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但气氛却悄然变化。有人开始翻看项目书,有人低声讨论合作方案,甚至有人掏出手机开始联系外界资源。李浩然望着窗外,夕阳正缓缓沉入城市天际线,余晖洒在实验楼的玻璃幕墙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晕。
他知道,日子不会像从前那样“滋润”了。但也许,这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不再依赖体制、而是靠智慧与拼搏活下去的时代。而他们,这群被现实逼到墙角的科研人,或许正站在一场变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