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内定的继承人,权力的分岔口——!!
第146章 内定的继承人,权力的分岔口——!! (第2/2页)所以后来赵光义登基,并不令人意外。
即便站在赵匡胤的内心深处,他终究还是希望江山由亲儿承继。
但朝堂局势又岂能由一人意愿左右?
最终是不是亲手把帝位递交给了赵光义,也未可知。
“光义,你先起来吧。”
赵匡胤语气低沉地道出这句。
传位之事,暂且搁置不谈……
更紧要的,是你这一大串外号怎么回事?
“外号多,代表你‘事迹’多。”
赵匡胤眼神凌厉,话锋一转:
“你这些年,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勾当?”
你前头那两个不成器的子孙,已经让大宋的颜面跌入尘埃。
你不会要连最后那点脸,也给糟蹋光了吧?
赵光义听完这话,才缓缓站起身,袖口偷偷拭了把额上的汗。
虽然他名义上是“默认”的储君,但真把这事摆到台面上,可就犯忌了!
若真挑明了,不等于坐实篡位之嫌?那才叫“自找死路”!
此时,其他皇帝们也饶有兴致地看向天幕——
因为照以往的规律,外号越密集,瓜越离谱!
【赵二——!】
【因赵匡胤被称赵大,故其弟赵光义获封“赵二”。】
【斧头帮、毒王、绝命毒师】:
【宋开宝九年十月,太祖赵匡胤召赵光义夜饮。】
【诡异的是,当夜身强体健的赵匡胤竟突然暴毙,随后赵光义顺势登基,是为宋太宗。】
【据说当晚宫女透过窗纸看到赵光义一度作推辞状,似不愿接受某事。】
【而赵匡胤送他离去后,竟对雪地划斧,高呼“好之”二字。】
【此事便成为后世“烛影斧声”一说的由来。】
【更有版本传言,赵光义不仅未拒绝,还“斧头见血”,趁机下毒、谋兄篡位。】
【赵匡胤勇武非凡,曾赤手空拳横扫天下,而赵光义武艺平平。】
【若真动手,只能靠暗算。】
【但无论哪种说法,太祖之死都显得匪夷所思。】
【曾精通医术的程德玄,恰恰那晚徘徊在赵光义府邸门外不去。】
【更诡异的是,赵光义即位后,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被逼自尽,赵德芳亦英年早逝。】
【自赵匡胤一脉,自此断绝皇统,太宗彻底掌权。】
【直至南宋年间,太祖血脉才重新登上帝位。】
【尽管历史并无铁证如山,但不少后人依旧坚信,赵大之死绝非意外,与赵二脱不开干系。】
【于是,赵光义也被后人冠上了诸如“斧头帮元祖”、“大宋毒学宗师”等颇具讽刺意味的名号。】
“烛影斧声”这一神秘事件,自此成为千古谜团。
无人能说清,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赵匡胤骤然离世,究竟与赵光义有没有直接关联,后人始终众说纷纭。
按理说,在五代那种战乱未平、军头当道的环境里,“长者为君”是一种默认逻辑。
而赵光义既是晋王,又担任京都最高长官,几乎等同于公开的储君。
所以他登基,表面上说得过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问题就出在——赵匡胤有立儿为嗣的打算。
这念头一旦浮现,整件事就变得耐人寻味。
一个早就“内定”的继承人,一个却想传位亲子,权力的分岔口,就此显现。
至于赵匡胤的“突发暴毙”,最终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