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谋反之罪,理当重惩,断不可宽恕!君权威仪,岂容践踏?
第36章 谋反之罪,理当重惩,断不可宽恕!君权威仪,岂容践踏? (第1/2页)自古帝王对谋反之罪,皆持零容忍态度。
因其直指皇位统治之根本。
触碰权力之人,必遭权利反噬!
唯有以雷霆手段,方能稳固江山根基!
而提到太子李承乾时,李世民已是泪如雨下。
“我已老矣,常忆往昔种种。”
“你们替我决断吧。”
“太子……应如何处置?”
满朝文臣面露难色,谁也不愿先言。
如何定夺?
虽贵为储君,亦难逃谋反的惩罚。
然而……房玄龄等人从未见李世民露出如此哀容。
那曾在玄武门弑兄囚父的帝王,如今竟面临“杀子”之选?
尽管如此,房玄龄依旧鼓起勇气说道:
“太子所为,已触谋反重罪。”
“依法,理当问斩!”
“不过……”
言至此处,他话锋陡转,
“陛上既能秉慈父之心,又可善终于世,此乃两全。”
“将李承乾贬为庶人,亦足矣!”
李世民泪流满面,哽咽问道:
“此法可行否?”
房玄龄立刻答道:“陛下若下御批,我等自当依命施行!”
李世民再未开口。
因为他明白,若儿子得以保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随即,他挥手遣散百官。
独自坐于空旷殿中,失声恸哭。
天幕画面渐暗之时,旁白声音响起——
【次日,侯君集等涉事官员尽数伏诛,尸首示众,惟家眷未遭牵连,仅流放边地。】
【太子李承乾则被削爵为民,迁居黔中。】
……
大秦。
始皇微微点首:
“手段略显宽容,却也无甚不妥。”
“侯君集等,虽谋反之徒,却也是开国功臣,罪虽至死,其眷属无辜。”
他对李世民的处理方式,并未表示否定。
大秦自奠基以来,亦未对功臣赶尽杀绝。
唯有如此,方可稳国安民,聚贤纳士。
当年大秦横扫八荒,靠的便是贤才如流,能臣若雨。
敬其才,任其能。
才能成就今日之秦!
“唐太宗亦是重情之人,可惜……”
“情绪外露,未必适合帝王之道。”
始皇话语平静。
他看的出来,李世民在群臣面前泣不成声。
并非伪装,而是真情流露。
然则身为天子,岂能轻易袒露内心?
君王之心,应让臣子难以琢磨,而非显露无遗,让人洞察殆尽。
帝王的情绪,也应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由群臣推测、而非尽窥。
至于放过李承乾之事,始皇并不认同。
李承乾虽有太宗未察之责,但他毕竟犯的是谋反重罪。
即便乃皇子,触犯纲纪亦该斩立决。
犹记当年公子虔之事,虽属王室,亦未能免罚。
正因如此,秦律方能严明,法度森然。
天下万民皆畏法,方能持久天下太平!
若因亲情破格赦罪,那这等律法,又有何威信可言?
大汉。
“侯君集、李元昌等人既然起意叛乱,自应一门斩绝。”
“叛反之罪,理当重惩,断不可宽恕!”
“太宗实在太过仁厚。”
对于李世民的这番处理,汉武帝刘彻心中也有所不满。
君权威仪,岂可容忍践踏?
今日是侯君集,若明日再有人效尤,又该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