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家庭危机
第四十九章:家庭危机 (第1/2页)六月初的梅雨季,空气里总飘着湿漉漉的桂花香。
胡云曦把车停在“明曦法律工作室”楼下时,雨刮器刮下的水痕在挡风玻璃上拉出细网,手机在包里震得发烫——是朱凯旭连打了三通电话。
“今天必须早点回家。”接通时,朱凯旭的声音混着煎鱼的滋啦声,“我妈下午坐高铁到,说要给咱们包茴香馅饺子。”
胡云曦看了眼办公桌上摊开的周建国调解协议书,油墨还没干透。
“三点半有个工伤赔偿案的当事人要来,最多拖到五点。”
她翻出日程本,把“接朱母”的便签往前提了两格,“你帮我把玄关的真丝方巾收起来,妈嫌那颜色太素。”
“知道了。”朱凯旭应着,背景音突然变轻,“刚才妈在电话里说...上回我复查膝盖,你在法院开庭。”
胡云曦的笔尖顿在“五点接人”的字迹上,墨水滴开个小晕。
上周三确实是朱凯旭术后第三次复查,可那天她刚拿到“恒通建材”案的关键证人证词,临时调整了排期。
“我给妈发过检查报告的照片。”她把笔帽拧紧,金属笔杆硌得指尖发白,“还有语音解释。”
“我知道。”朱凯旭叹了口气,油星子溅到手机上的声音清晰可闻,“但妈说,上回家庭聚餐你缺席,前儿个爸生日你又在加班。”
胡云曦望着窗外斜织的雨帘,想起朱父生日那晚,她在律所整理“明曦工作室”的第一份年度报表,凌晨两点才收到朱凯旭拍的长寿面照片——面条坨成一团,寿星公戴着歪歪扭扭的纸皇冠。
五点十分,胡云曦把车停进小区地下车库时,雨势渐小。
她摸出副珍珠耳钉戴上,又对着后视镜理了理衬衫领口——这是朱母最爱的款式,去年春节在商场试戴时,老太太盯着镜子看了十分钟。
推开门的瞬间,茴香的香气裹着暖意涌出来。
朱母系着蓝底白花围裙站在厨房,手腕上的银镯子碰着瓷盆边沿叮当响;朱父坐在沙发上翻《老年文摘》,脚边放着个褪色的帆布包,露出半截老家带来的土蜂蜜罐子。
“云曦回来啦!”朱母擦着手迎过来,手指还沾着面粉,“快尝尝我腌的糖蒜,今年新蒜嫩得很。”
她的目光扫过胡云曦怀里的公文包,又迅速移开,“凯旭说你忙,包放沙发上吧。”
胡云曦把包搁在茶几角,注意到朱父翻报纸的手指在“家庭关系”版面停了停。
“爸,这月的《文摘》我给您订了全年。”她蹲下来解鞋带,“上回您说想看养生专栏。”
“不用破费。”朱父清了清嗓子,“凯旭说你们工作室接了二十七个案子?”
“二十二个。”胡云曦脱了鞋,棉袜踩在毛茸茸的地垫上,“有八个是咨询,五个调解结案了。”
“我和你妈不是怪你忙。”朱父把报纸折出整齐的边角,“凯旭刚做完手术那阵,半夜疼得睡不着,攥着手机等你视频。”
他抬头时,老花镜滑到鼻尖,“我们老两口能帮衬,可小两口过日子...得互相暖着。”
厨房传来瓷碗碰撞的脆响。胡云曦站起来,看见朱母正把茴香馅往饺子皮里填,指甲盖大的馅团被捏成月牙状,和她记忆里过年时包的一模一样。
“上回复查,医生说恢复得比预期好。”她走到厨房,从竹篮里捡了块面剂子,“凯旭现在能慢跑半小时,青禾体校的孩子们昨天还追着他要签名。”
朱母的手顿了顿,擀面杖在案板上滚出半道痕迹。
“我知道他高兴。”她把包好的饺子码进蒸笼,“可上周末他说要带你去看荷花,你临时说要去社区普法。”
胡云曦的面剂子捏出了棱角。上周末确实约了朱凯旭去莲湖看并蒂莲,结果接到社区通知要做“老年人防诈骗”讲座,她连换了三套正装,最后只给朱凯旭发了张讲座现场的照片——二十几个老人举着“警惕保健品骗局”的手牌,背景是褪色的黑板报。
“妈,我把七月的日程调了。”她从口袋里摸出折叠的日程本,翻到七月那页,“每周三、五晚上不接案,周六日全空着。”
指尖划过标注的红圈,“七月十五是您和爸结婚纪念日,我订了城南的老字号酒楼,包厢能看江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