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决胜前夕 巢城的战略部署
第五十七章:决胜前夕 巢城的战略部署 (第2/2页)1949年3月3日,春寒料峭,但在华东大地,一场为了渡江战役而进行的支前行动正热火朝天地展开。华东支前委组织华支机关几个部门干部,会同鲁中南、胶东、渤海三个地区支前干部2500余人,在林岩、何波、夏戌等的率领下,如同一股股暖流,分赴江淮一、四、五分区。这股强大的力量,为即将打响的渡江战役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其中,皖西四地委与江淮五地委积极响应,分别成立支前司令部。皖西四地委支前司令由夏雾担任,而江淮五地委这边,支前司令员为林岩,副司令员由倪则耕兼任,政委则由程明远兼任。
自从林岩调来五地委,他便主动挑起大梁,为了减轻程明远肩上如山般的重担,组织任命林岩为五地委副书记,同时兼任五分区副政委。林岩深知责任重大,他迅速融入工作,与程明远紧密配合,积极投入到支前工作的各项事务中。
此时,大军渡江作战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安徽段的支前班子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然形成。从粮食储备、船只征集到人员组织,每一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皖西四地委和江淮五地委的支前司令部里,工作人员日夜忙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一份份指令、一次次汇报,传递着支前工作的最新进展。
在江淮五地委,程明远和林岩带领着一班人,不断细化支前方案。他们研究着如何更高效地调配物资,确保前线的弹药、粮食等物资充足供应;思考着怎样进一步加强对船工和战士的训练,提高渡江作战的成功率;谋划着如何与周边地区协同合作,形成更强大的支前合力。
而在皖西四地委,夏戌也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当地力量,为渡江战役做着最后的冲刺准备。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支前工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万无一失。
安徽段的支前工作,就像一部巨大的机器,各个部件紧密协作,高速运转。然而,随着渡江日期的日益临近,前方依然充满挑战。物资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状况、敌人的破坏干扰、天气变化对渡江作战的影响……面对这些未知,程明远、林岩、夏戌等支前干部们将如何应对?他们又将如何带领广大群众,在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中,书写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一切都在紧张的筹备与期待中,等待着历史的检验。
1949年3月上旬,渡江战役的筹备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巢城这座小城也因一场关键会议成为了战略焦点。渡江总前委、华野司令员陈毅亲临巢城,主持召开中路、东路渡江大军高级将领会议。会上,战略方针、作战部署一一敲定,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定海神针,指引着百万雄师迈向胜利的方向。
会后,三野九团、33军副军长付继泽受陈毅司令员指派,在巢城主持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江淮五地委负责人程明远、马长炎以及部分相关负责人共20余人出席。在这次会议上,渡江战役后勤指挥部正式成立,犹如为即将出征的大军安上了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引擎。军需军训工作由程明远担任总指挥,付继泽则负责协调程明远的后勤以及船舶与中路大军之间的协作,两人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确保后勤工作万无一失。
大战在即,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组织上为程明远派来了秘书陈学众。陈学众作为南下干部,投身到五地委的工作中,迅速肩负起重要职责。每日,粮食进入量、船只到位数以及船工训练情况,都被他详细记录在报表上。这份报表,不仅是程明远每日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粟裕司令时刻牵挂的关键信息。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渡江战役后勤保障的进展,关乎着战役的成败。
为了获取江面滩头的精准水文情报,为大军渡江提供有力支持,程明远果断做出决策,派龚喆民率领一个侦察连,分散进入江边芦苇荡。这片芦苇荡,既是天然的掩护屏障,也是获取情报的前沿阵地。龚喆民满怀使命感与信心,带领侦察连悄然消失在茫茫芦苇丛中。他们怀揣着干粮,趁着黑夜的掩护,在江心沙洲潜伏下来。在这片寂静而危险的区域,侦察连战士们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仔细观测、记录各种航保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份份珍贵的情报被陆续传回支前司令部。程明远第一时间将这些数据转交给付继泽。这些数据,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中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获取情报的过程中,龚喆民和他的侦察连随时可能遭遇敌人的巡逻部队,面临着生命危险。而在后方,程明远和付继泽又将如何根据这些情报,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和作战部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情报战与后勤筹备战中,他们还将面临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等待着他们去勇敢应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