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科举
第八十三章 科举 (第2/2页)“何况,这世上之人,谁又能做到完美无缺?”
“用他们擅长的地方,把他们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行了。”
“否则,人人都知道你对投降过来的人不看重,那人家再舔着脸留在朝堂上,还有什么意思?”
朱元璋还在嘴硬,“朕今年已开科取士,相信不用多久,应该就不会缺人了。”
李可又道:“这开科取士,是一个府按比例,必录取多少人,还是谁文章好,就录取谁?”
朱元璋当然是回道:“那肯定是谁文章好,就录取谁。”但说完了以后,又反应过来,问道:“这难道有何不妥?”
李可便道:“这肯定不妥啊,陛下你觉得,是苏州府的读书人多,还是西边凤翔府的读书人多,若是一次科举名额有一个人,让这两个府的人都去考,你觉得是苏州的读书人当上官的可能性大,还是凤翔府的读书人当上官员的可能性大。”
“臣恐怕过个一百年,凤翔府都不一定能有一个人考上,陛下知道这是为何?”
朱元璋:“为何?”
“因为教育资源不一样啊,除非你科举考试出题的时候,问的是如今大明要经营西北,你们都有什么好的提议。”
“那说不定没去过凤翔府的苏州读书人,可能就会答不上。”
“反倒是让长居凤翔府的读书人可以轻易说出点道道。”
“但臣觉得,陛下您出的题,肯定都不是这么问。”
“不可能问到这么地具体。”
“陛下若是不去注意到这一点,过个几十年后,朝堂上可能就全都是苏州人了。”
“不过也不一定。”
朱元璋:“此话何意?”
李可便道:“因为苏州人都不愿意出仕,那如果把苏州人排除掉,这天底下,还有哪一个地方在元末混乱以来,最安定?那这些地方,说不定就会成为大明进士扎堆的地方,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战乱,没有战乱,经济也好,百姓都富裕的话,就有更多时间和愿意让自家子弟去读书当官,其他人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他们说不定都不用种地,就每天光读书就行了。”
“那凤翔府的人,还要天天面对蒙古人,又怎么可能考试考得过他们?”
“还有一些教书的老师水平亦是如此,凤翔府的教书先生,你拿来跟苏州的教书先生比,估计这写出来的文章,都比苏州的水平要差出一大截。”
朱元璋听完顿时有点恍然大悟,沉默了一会会后,这才抬眼看向李可道:“那照你这么说,朕的科举竟是在偏帮江南?”
李可最后道:“是偏帮没有经过战乱,而且学风本就极为浓郁的地方,臣以为,为了公平,应在每个地区,都要保留一点录取的名额,限制那些日子过得太好的地区的录取名额,甚至如果不嫌麻烦,各省的考试题目,都应该出得不一样。到时候,就在省内排名录取即可。”
朱元璋接下来又在马车上想了好一会,尔后道:“你此前怎么不早说?”
李可也是回道:“你也没问啊。”
朱元璋:“整日就知道往银行、专利局跑!连诚意伯是谁都不知道,朕真该把你这参知政事给撤了。今后,你每日都要到中书省去当值!”
李可:“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