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章 天下大同(大结局)
384章 天下大同(大结局) (第1/2页)于是,一场被史官称为“元和新政”的变革,在嬴政的强力推动下,席卷了整个帝国。
新政的核心,不再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单一准则,而是融合百家,博采众长。法家依旧是国家运行的筋骨,确保律令的公正与效率,但其严苛之处被适度修正;儒家“仁政”、“民本”思想被引入,成为施政的润滑剂,强调休养生息,宽减徭役;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体现在对民间经济活动的适度放开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利用上;墨家“兼爱”、“非攻”与实用技术,农家的耕战技术与水利知识,名家的逻辑思辨,阴阳家的天文历法……各家精华,凡有利于国计民生者,皆被吸纳、改造,融入帝国庞大的治理体系之中。
而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最关键“催化剂”角色的,正是方铭。
战争结束后,方铭并未沉醉于功勋与封赏。他深知,一场战争的胜利,挽救不了积弊的文明。他利用自己超然的地位和嬴政毫无保留的信任,开始系统性地做两件事:兴教育,推科技。
他在咸阳创立了第一所“格物书院”,其名取自“格物致知”。书院不仅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更开设了数理、格物(物理)、化学、农学、工学、医学等前所未有的学科。教材由他亲自编写,将现代知识以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整理出来。他邀请百家学者前来辩论、授课,甚至亲自演示滑轮组、杠杆原理、光学现象、简单的化学反应,以及基础的解剖学和防疫知识。起初,质疑与嘲讽之声不绝,但当他展示用改良后的高炉炼出更优质的钢铁,用优化后的育种法使亩产增加三成,用提纯后的药物治疗以往难以应对的恶疾时,所有的声音都化为了惊叹与狂热的学习欲望。
书院的影响迅速扩散,各郡县纷纷效仿,建立新式学堂。一批批拥有新知识、新思维的年轻人开始成长,他们不再仅仅埋头于故纸堆,而是开始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实践的方法解决问题。方铭带来的知识,如同投入一潭死水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扩散、永不停止的涟漪。
农业上,曲辕犁、代田法、精选良种、水利翻车等技术的推广,让帝国的粮仓前所未有地充盈;工业上,水力锻锤、改进的纺织机、标准化生产概念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军事上,火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火炮,开始向开山、修路等民用领域拓展,火枪的制造工艺也更加精良;医疗上,消毒、隔离观念深入人心,针对常见瘟疫的防治体系初步建立……
民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的改善。曾经因严刑峻法和沉重徭役而紧绷的社会关系,因生活的富足和可见的希望而逐渐缓和。一种蓬勃的、向上的活力,开始在帝国境内萌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