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戚继光再引争议
第293章 戚继光再引争议 (第1/2页)光幕流转,肃杀的北疆烽烟尚未散尽,奉天殿前的空气却已被一份字字千钧的奏疏攥紧。
不再是血火刀兵的画面,而是几行墨迹淋漓、力透纸背的蝇头小楷,带着内阁首辅独有的威势,占满了光幕。
【《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臣高拱谨奏】
奏疏文字如铁骑突出,刀枪铮鸣:
“臣力主议和,非图苟安,实乃深谋远虑!”
开篇便是一记重锤,砸碎了那些认为封贡便是怯懦绥靖的浅薄之见。
“今封贡已成,然朝中懵懂者众,不解议和真意何在?”
文字陡然拔高,锋芒毕露:
“其一,务必趁此天赐良机,整饬边备!一扫颓靡,将九边命脉,牢牢攥于大明之手!扭转百载被动之局!”
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仿佛能看到高拱在值房中奋笔疾书时,眼中那灼灼燃烧的锐光。
“纵得一年安宁,便有一年整军之期!若俺答二年不犯,则得二年强兵之效!倘能有三五载太平……”
文字在此处顿挫,似有金戈回响,随即化作雷霆万钧的宣告:“则兵精粮足,根基可固!”
奉天殿广场上,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文臣们目光闪烁,咀嚼着这前所未闻的“以和备战”之策。
武将队列中,不少人下意识挺直了腰板,眼中爆发出炽热的光芒。
这高拱,胃口比他们这些厮杀汉还要大!
光幕文字继续奔腾:
“其二,待我兵强马壮,铁骑如云!则羁縻怀柔,或兴师问罪,皆由我心!进退自如,方为长治久安之根本!”
这已不是防守,而是将进攻的利刃悬于敌酋头顶,静待时机。
“断不可就此止步,贪图眼前苟安,忘战必危!臣恳请陛下,特遣才望卓著之臣,或刚直敢言之科道官,分赴九边,严加督饬!”
紧接着,光幕上文字滚动,列出高拱要求边臣“实心修举”的具体条目:
墩台烽燧几座需重修?
火器甲胄几成堪用?
屯田积谷几何?
操练士卒几日?
条条款款,细如牛毛,却又直指要害,清晰可考,容不得半点含糊推诿。
最后一句,杀气腾腾:
【整顿卓有成效者,功同斩馘!因循守旧、毫无寸进者,罪同失机!】
这已不是劝勉,而是悬在边镇大员头顶的铡刀!
“好!”龙椅之上,朱元璋猛地一拍扶手,眼中精光暴射,脸上第一次对这位后世首辅露出了激赏之色,
“这才像个当家的样子!和,是为了打!打,是为了万世太平!该赏的赏,该杀的杀,痛快!”
马皇后微微颔首,眼中亦流露出赞许。
朱标目光灼灼,仔细记诵着那些条陈,显然深受启发。
朱棣抱着臂膀,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弧度,目光在高拱的名字上停留片刻,又扫向武将班列。
光幕流转,显示出穆宗皇帝朱批:“着兵部议奏”。
紧接着是兵部衙门的场景,几位绯袍大员对着高拱的奏疏低声商议,最终齐刷刷起身,向着御座方向躬身:“臣等复议,高阁老所奏,深谋远虑,切中时弊,当准行!”
画面陡然开阔!凛冽的朔风卷过苍茫的北地,长城蜿蜒如龙。
一纸诏令仿佛带着无形的力量,注入这沉寂已久的边防肌体。
坍塌的烽燧旁,民夫扛石负木,号子声震天;
残破的营堡内,铁匠炉火熊熊,锤打兵刃的叮当声不绝于耳;
荒芜的屯田边,新翻的泥土散发着生机;
巨大的校场上,喊杀声冲破云霄,刀枪如林!
就在这热火朝天的整军图景中,光幕猛地聚焦于一个身披山文重甲、屹立点将台的身影!
他面容沉毅,风霜刻痕深重,唯有一双眼睛,锐利如鹰,扫视着台下操演的万千军卒。
那股久经沙场、号令千军的气度,隔着百年的时光,依旧扑面而来!
在他身旁,一行金色大字轰然显现:
【戚继光,隆庆二年受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加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轰——!”
仿佛一道无形的霹雳,狠狠劈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刚才还因高拱整军方略而热血沸腾的气氛,瞬间冻结,降至冰点!
“又是他!”朱元璋脸上的激赏如同潮水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近乎本能的忌惮与阴鸷。
他霍然从龙椅上站起,宽大的龙袍无风自动,目光死死钉在光幕上那个名字和那个骇人听闻的头衔上,声音低沉得如同地底滚过的闷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