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60周年诞辰最好的生日礼物
第384章 60周年诞辰最好的生日礼物 (第1/2页)2009年9月10日,合肥高能激光研究所。
秋日的合肥高能激光研究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臭氧、精密润滑油和紧张期待的独特气息。
高耸的激光器阵列,如同沉默的巨人,其核心指向的靶室内,静静悬浮着一枚由洛珞亲自定稿、代号“龙睛”的微小球状靶丸。
这已不是最初的设计——随着不久前他们试验数据再次突破,洛珞终于把积分需求降到了【流形重构】能用的程度,随即依靠它对海量失败数据的抽丝剥茧,他最终重构了靶丸的几何结构、层迭密度分布,并近乎重写了光束聚焦与时空同步方案。
现在,便是检验的时刻。
“各系统最终确认!”
总控室内,陈光华院士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响起,虽竭力保持镇定,尾音仍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参数瀑布般滚过:
“能源系统:满功率就绪!光束排布:按‘洛氏构型’优化方案加载完毕!束靶同步:皮秒级精度锁定!环境稳定:一级待命!”
洛珞站在指挥台前,目光锐利的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凝视着靶室。
周遭的一切声响仿佛都被屏蔽,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枚小小的“龙睛”和即将注入其中的、足以媲美恒星的狂暴能量。
这一刻,即便不需要任何研究,但他保险起见,依旧启动了“拯救者勋章”。
虽然【流行重构】肯定是不会出错的,但……他们的试验就不一定了。
所以以防万一,他选择开着勋章,如果真的失败,那利用这八分钟也能最大可能的发现问题。
否则等到真的失败的时候再开,可能就来不及了。
“超频状态开启。”
瞬间,时间流速在他感知中变得粘稠,大脑的运算能力被强行提升至一种高频的境界。
不同于【头脑风暴】那种全面提升,【拯救者勋章】影响的仅仅是眼前的数据流,以及相关的物理模型——从辐射流体力学到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微观粒子行为,从材料瞬态响应到磁流体干扰余波——都在他的思维空间里疯狂旋转、碰撞、推演。
每一束激光的微小相位漂移,靶丸材料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纳米级形变微扰,都被无限放大、计算、修正。
他紧盯着关键指标,手指在虚拟键盘上以肉眼难辨的速度输入着最后的微调指令:
“束3、束7,相位补偿微调+0.15皮秒…”
“外层球壳密度梯度场,峰值区增强0.3%”
“反冲压力抑制模块,预载能量追加5%…”
“……确认调整加载完成!”
工程团队的声音也带着激动,对他们来说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点火倒计时!”
陈院士深吸一口气:
“10…9…8……”
整个主控大厅落针可闻,唯有倒计时的电子合成音冰冷而清晰地跳动。所有研究员的心脏都仿佛被这倒数攥紧。
“3…2…1…点火!!!”
没有震耳欲聋的巨响,只有能量闸门无声开启的指令瞬间传递。
分散在巨大装置周围的数十路高能激光束,如同受到精密指挥的士兵,在万亿分之一秒内,跨越空间,以无与伦比的精度同时聚焦在那枚直径仅毫米量级的“龙睛”之上!
观测屏幕瞬间被刺眼的白光吞噬!紧接着,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流以恐怖的速度爆炸式刷新。
洛珞的“超频状态”仍在极限运作,他“看”到了数据背后的物理图景:强大的激光冲击波几乎同时抵达靶丸核心。
不过……这次他的担心显然是多余了。
内爆开始了!数层精心设计的材料壳体如洋葱般被逐层剥离、压缩、向中心飞速坍缩。
材料在无法想象的温压条件下被加热至亿度,化为密度极高、温度远超太阳核心的等离子体!
这团微型的、被强激光瞬间“钉”住的等离子体,此刻正在进行着人类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制造出的最接近恒星内部的极端环境——氘氚燃料被压缩、加热,达到了劳森判据要求的点!
关键指标:温度……密度……能量约束时间……
主屏幕中央,一个代表聚变能量增益的关键数值,在经历令人窒息的剧烈震荡后,如同挣脱了枷锁,猛地跃升,定格在一个远大于1.0的数字上!
同时在多个独立探测通道——中子计数器、X射线辐射成像仪、光学高温计——传回的数据,在陈光华面前的专业判断屏幕上,无情地交叉验证着同一个结论。
“轰——”
短暂的寂静后,是主控大厅内如同火山爆发般的欢呼与激动咆哮!许多人跳了起来,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夺眶而出。
屏幕上那跳动的、代表“点火成功”的巨大绿色字符,宛如划破漫长黑暗的第一缕曙光!
“成了!我们成了!”
陈光华院士老泪纵横,颤抖着摘下眼镜,激动地拍打着指挥台,声音嘶哑却震耳欲聋:
“能量增益Q>1.0!中子通量符合预期!X射线光谱……完美!我们验证了!能量阀门……被我们推开了!!”
所有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指挥台中心的那个年轻身影。
洛珞缓缓关闭了“拯救者勋章”,虽然没有【头脑风暴】那么大的后遗症,但这超乎正常的脑力消耗也让他脸色微微发白,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但在那双深邃如星空的眸子里,燃烧着比激光更炽热的光芒以及……一点不易察觉的失望。
是的,虽然试验成功了,但他确实有点失望。
在此之前他其实报过一丝希望,有没有可能他并不需要建立聚变堆或者聚变发动机的点火成功,前期的实验室点火也算是一种成功呢。
然而此刻随着试验通过,但系统却依旧沉寂的像不存在一样,他就知道自己天真了。
看来没有什么取巧的捷径可以走,接下来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把聚变堆的点火完成才行。
不过……这依旧是十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了。
他看着屏幕上稳定的绿色数据流,感受着大厅内因“火种”初次点燃而沸腾的空气,紧绷了不知多久的神经,终于在这一刻稍许放松。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平静却有着穿透一切的力量:
“第一阶段点火工程,目标达成,确认记录所有数据,启动后效分析模块,开始冷却与装置检查,报告…准备送审,不,我亲自送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研究员,郑重道:
“辛苦了诸位,今天是我们万里长征第一步,更是人类文明…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无需任何命令,团队已高效运转起来,处理海量数据,维持实验设施稳定。
合肥基地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持续的忙碌中,洛珞却没有过多停留。
在亲自确认核心数据无误,并口授了一份极其简练有力的初始成功报告由陈光华后续补充完善后,他回到办公室内锁好了门窗后,拿出了独属于他的黑色通讯器。
手指在通讯器上下滑动,没一会屏幕定格在一个特殊的号码上——“0-0-1”,一个从通讯器被制造出来后,他只在上面接到过对方一次通话,还从未主动拨打过一次的号码。
洛珞深吸一口气,果断按下了通讯键。
电话的内容无人知晓,但很多人都知道的是,在洛总进办公室没多久后,又急匆匆的走了出去……
仅仅十分钟后,一辆外表低调的黑色轿车,在前后两辆护卫车的拱卫下,悄无声息地驶离了研究所,极速的驶向了机场的方向。
洛珞坐在后排,一个银灰色的合金密码箱平放于膝上——箱内封存着这次点火试验最核心的原始数据记录盘片、高度加密分析报告摘要和洛珞亲手撰写的下一步规划纲要。
这不是再是那个仅仅承载着“夸父逐日”理论蓝图的箱子,而是装着“火种”成功点燃第一缕烈焰,证明蓝图得以走向现实的钥匙!
随着飞机的落地,洛珞和秦浩上了,早已在机场等候着那辆熟悉的红旗轿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