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初见】
151【初见】 (第1/2页)翌日,盐运司衙门。
江胜、胡彦、岑福、齐青石等四名护卫第一次见到这种类似邬堡的衙门,心中不禁大感惊奇。
薛淮看向众人道:“盐务重地,理当这般戒备森严,无需太过惊讶。”
江胜低声道:“少爷,今日只怕宴无好宴。”
“无妨,盐运司衙门并非土匪山寨。”
薛淮淡淡一笑,抬眼看向前方,只见几名官吏站在拱极门下相迎,为首之人年过四旬相貌中正,穿着从五品官服。
两淮盐运司有两位副使,薛淮先前和陈伦打过交道,两人的相处自然不算愉快,所以许观澜今日派了另外一位副使娄师宗前来,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出许观澜的态度。
“薛大人,久仰大名,今日得缘一见,果如芝兰玉树,风姿卓绝。”
娄师宗拱手笑道:“在下娄师宗,奉运台之命特来相迎。”
“娄大人过誉了,在下不敢当。”
薛淮还礼道:“久闻娄大人典司盐政多年,课税清明如鉴。昔岁整肃两淮盐纲,既安商惠民,复裕课实边,朝野莫不赞赏足下廉明持正之风。”
娄师宗自然不会将这番客套话当真,不过薛淮温和的态度让他心中颇安,当即便盛情相请。
无比和谐的气氛之中,薛淮走进盐运司衙门深处,江胜等四人紧紧相随,娄师宗对此并无异议。
及至东园正堂,薛淮终于见到传闻中莫测高深的盐运使许观澜。
“下官薛淮拜见运台。”
薛淮按照官场规矩拱手一礼,既无凌人傲气,亦不会显得卑微。
许观澜神情和煦,抬手道:“薛同知不必多礼,请坐。”
两人今日乃是初见,自然不会直接开宴,寒暄一阵拉近距离乃是正理。
许观澜位居主位,薛淮坐在左首,娄师宗则在下位相陪。
许观澜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薛淮,即便事先已知薛淮的年纪,此刻亲眼见到依旧难免生出几分感慨。
十九岁的扬州同知,亡父乃清正名臣,自身亦是一甲探花出身,在翰林院待足三年便外放紧要官职,可见前途一片光明。
只要薛淮不犯严重的错误,哪怕他往后数十年没有太大建树,依然有很大的希望入阁。
许观澜心里肯定有些嫉妒,但他更明白这种根正苗红的后辈不宜结仇,若非这次的认窝大会关系到他能否返回中枢,他委实不愿招惹薛淮,先前默许本地豪族对付薛淮亦是无奈之举。
在他看来,他和薛淮属于一条河的两岸,最好便是老死不相往来。
薛淮落座之后主动开口道:“下官本该主动登门拜望运台,只是履任之后诸事繁杂,还望运台见谅。”
诸事繁杂……
许观澜自然能听懂对方的言外之意,他淡然微笑道:“薛同知不必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本官有所耳闻你到达扬州后的种种作为,不禁感叹后生可畏,扬州百姓能够遇见你这样的清正官员,实乃万民之幸。”
他今日设宴是希望能和薛淮达成一些心照不宣的交换,只要局势还受控制,他就不会刻意摆出上官的架子。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许观澜自忖盐运使的官衔未必能镇住面前这个来头极大的后辈。
故而他只能冷静观察,然后投其所好,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撕破脸。
“运台谬赞。”
薛淮心如明镜,得益于昨日谭明光让人送来的卷宗,他在彻夜翻阅之后,对于两淮盐运司和面前的许观澜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这座衙门绝对算不上清廉之地,相反可谓处处漏风遍地破绽,随便来个御史就能挖出一大堆罪证。
然而这些年从上到下对盐政讳莫如深,原因便在于它能给朝廷提供大量盐税,除了每年固定的收入,每次各大盐运司新增引窝都能给朝廷送去一笔巨款,用来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
许观澜同样不是清官,整个许氏宗族都因他获益,可是朝中针对他的弹章极少,便是因为他有能力从盐商的口袋中掏出大笔银子。
他是天子和首辅眼中的能臣。
所以即便薛淮通过巡查各地掌握本地豪族的不法事证据,许观澜依旧心平气和,在他看来这些事委实不算什么,谁家没几个不肖子孙,何必因此大动干戈呢?
许观澜望着薛淮沉静的面庞,微笑道:“怎会是谬赞呢?谭知府老成持重,只是失于锐气不足,难免瞻前顾后,而今你的到来补足他欠缺的地方,称得上珠联璧合。扬州地界有二位主政,定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以他从三品的官阶而言,如此点评自然不算逾越。
薛淮微微欠身,对许观澜的夸奖避而不受,只道:“府尊经纶满腹,宽厚仁德,下官不过是在他庇护下做些拾遗补缺、跑跑腿的琐事。扬州积弊非一日之寒,要真正海晏河清,正如运台所言,还需上下同心,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
许观澜轻抚茶盏,青花瓷碗盖与杯沿发出极轻微的碰撞声,在寂静的厅堂里显得尤为清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