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辽东困境!粮产跟不上!
第589章 辽东困境!粮产跟不上! (第1/2页)御田土豆收获的庆典刚落幕,朱高炽便带着早已筹备好的粮种与农技团队,踏上了前往辽东的路途。
同行的还有朱雄英——两人虽为堂兄弟,却自幼一同长大,如今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早已褪去少年的青涩,言行间透着沉稳干练。
相比于温文尔雅的太子标,朱雄英更加沉稳果决,带着一身从实践中磨砺出的硬朗气。
太子标久居朝堂,习惯以文治、仁政考量问题,行事多求稳妥周全;而朱雄英跟着朱高炽走南闯北,见过流民啃树皮的疾苦,也在战场上直面过刀光剑影,更清楚“空谈仁政不如实解民忧”——遇到问题时,他不会只局限于朝堂礼法的束缚,反而更倾向于从实际出发,快速找到破局之法,比如在讨论辽东屯田时,他会第一时间想到“粮种落地需要多少农具”、“军民学习种植需要多久”这类具体问题,而非只停留在“推广粮种利国利民”的宏观层面。
朱雄英也比太子标更懂基层疾苦与边疆不易。
太子标接触的多是官员奏折里的“民生”,而朱雄英亲眼见过百姓因缺粮卖儿鬻女,见过边关士兵啃着冻硬的干粮守哨卡,这份亲历让他对“粮食”“防务”有着更迫切的认知——在商议政策时,他总会下意识地站在军民角度考虑,比如担心“粮种推广时,百姓会不会因不懂种植而浪费”、“军堡储存土豆的地窖够不够用”,这份对细节的关注,正是从底层磨砺中得来的。
此外,朱雄英身上少了几分太子标那般的文臣式温和,多了几分武将般的果决与担当。
太子标处理事务时,常会兼顾各方意见,力求平衡;而朱雄英在确定目标后,更倾向于“快准稳”推进——比如得知辽东粮荒严重,他当即提议“先选军堡试点,成功后再快速铺开”,不愿因过多商议延误时机。
这种行事风格,正是他跟着朱高炽经历过“抢种粮、杀鞑子、守边疆”等急事、难事,一步步练出来的,也让他与侧重文治、稳健的太子标,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
出发前,朱高炽特意换上轻便的玄色铠甲,腰间佩剑斜挎,既显英气,又便于骑马赶路;朱雄英则选了一身藏青色劲装,背负弓箭,行囊里装着绘制好的辽东地形草图——两人都清楚,此次前往辽东并非游山玩水,而是要解决关乎北疆安稳的屯田大事,容不得半分懈怠。
队伍从应天出发,一路向北。
随着纬度渐高,气候愈发寒冷,道旁的草木从葱绿渐变为枯黄,冬日残留的薄雪在背阴处久久不化,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带着刺骨的凉意。
朱雄英勒住马缰,抬手拂去落在肩头的雪粒,看向身旁的朱高炽:“高炽,这辽东比咱们去勘察加时遇到的荒原还要冷几分,你确定土豆、红薯能在这里扎根?”
朱高炽目光扫过远方连绵的黑土地,语气笃定:“放心,这些粮种的耐旱耐寒性,咱们在御田试过多次。辽东的问题不在土地贫瘠,而在气候,只要找对种植时机,定能成功。咱们此去,就是要帮军民找到这‘时机’。”
半个月后,队伍抵达辽东都司治所定辽中卫。
远远望去,这座边关城池虽不如应天繁华,却透着一股坚不可摧的肃穆——城墙由青石砌成,上面布满岁月与战火留下的痕迹,城门口的明军士兵铠甲锃亮,手持长枪,眼神锐利如鹰,对往来人员仔细盘查;城内街道虽不宽阔,却整洁有序,商旅、军民往来其间,脚步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尽显边关的生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