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宝钞结算!借鉴老美的收割手段!
第413章 宝钞结算!借鉴老美的收割手段! (第1/2页)东宫太子府。
朱高炽与朱雄英正优哉游哉地瘫在躺椅上面,旁边小几上摆着冰镇的酸梅汤,丝丝凉意透过瓷碗渗出来,驱散了初秋的燥热。
陆军军校也好,海军学院也罢,反正都还在打地基,砖瓦木料堆得像小山,离建成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所以二人难得有时间偷懒,眯着眼听着廊下的蝉鸣,倒也惬意。
不过多久,正在假寐的朱高炽忽然觉得耳朵一疼,被人狠狠揪着拽了起来,他迷迷糊糊地骂道:“哪个杀千刀的……哎呀,皇爷爷怎么突然来了?”
老朱松开手,没好气地瞪他:“日上三竿了还躺着!你当这军校学院是纸上画的?不盯着点,工部那帮家伙能把砖瓦都偷去卖了!”
另一边,太子标也笑着伸手,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脸颊:“雄英,醒醒,别跟你二叔学懒骨头。”
朱雄英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爷爷和父亲,赶紧正了正衣襟,只是嘴角还挂着没睡醒的迷糊。
老朱随手往旁边的空躺椅上一坐,竟也学着两个孩子的样子往后一靠,太子标见状也挨着坐下,父子俩难得卸下朝堂上的严肃,倒真有几分阖家闲聊的松弛。
“你们俩倒会享福。”太子标先开了口,目光扫过桌上的酸梅汤,“不过今天可不是来闲聊的,算是次内部的财报会议。”
朱高炽一听“财报”二字,顿时来了精神,坐直身子问:“是不是东海贸易的账册出来了?”
“就你小子聪明。”太子标点了点头,从随身的公文袋里抽出几本账册,“先前按照你提出的三条商路规划,第一条南线半岛跨海商道,如今已经跑顺了。从辽东半岛的金州卫出发,经鸭绿江流域进入朝鲜半岛,沿途设的义州、平壤、开城这几个转运站,靠着朝鲜的驿道向南推,现在货物三天就能从金州送到釜山港。”
他翻着账册念道:“到了釜山港,就靠咱们的宝船舰队开路,往倭国对马岛、博多港、堺市的航线也稳了。市舶司在那几个港口都立了牌子,丝绸、瓷器、茶叶过去,换回来的倭国白银、漆器、硫磺堆成了山——光是硫磺,就够军器局炼三年的火药了。”
老朱一直没说话,手指在躺椅扶手上轻轻敲着,听到“白银”二字时,眼皮跳了跳。
太子标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笑意:“最要紧的是,你当初说的‘宝钞结算’,硬是给推下去了。这法子刚提出来时,不少人捏着汗——朝鲜商人习惯用白银交易,倭国那边更是认足银,哪肯轻易换宝钞?结果咱们的宝船舰队往釜山港、博多港一靠,市舶司直接挂出牌子:‘非宝钞不得易货’,他们不换也得换。”
“现在啊,朝鲜、倭国的商人来做生意,船刚进港就得先去宝钞局排队,把带来的银子、人参、硫磺一股脑换成大明宝钞,才能跟咱们的商号谈丝绸、瓷器的价钱。那些倭国的大名,为了换宝钞买咱们的火药、铁器,甚至把祖传的金器都熔了送过来;朝鲜的国王更是下了令,国内的银矿产出,优先换宝钞,再用宝钞买大明的粮种和布匹。”
他拿起账册翻了两页,指着上面的数字道:“你看这流水——光是上个月,宝钞局从朝鲜、倭国收上来的白银就有一百二十万两,还不算那些折价换钞的药材、漆器。”
“照这么算,东亚海上流通的银子,差不多有一半都流进咱们的宝钞局了。更妙的是,这些宝钞出去转一圈,最后又得流回来买咱们的东西,等于他们辛苦挖的银子、种的粮食,最后都变成了大明的库银和物资,这才是真正的‘以纸易银’,比打仗划算百倍。”
老朱听到这儿,忍不住插话:“那些番邦就甘愿认账?没闹出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