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修复完成!
第225章 修复完成! (第2/2页)李悠南顿时哑然一笑。
而后记者表情认真起来解释道:“是这样的,我们也是刚刚接到的任务。因为这次修复的国宝意义重大,我们打算全程将修复过程拍摄下来,今后作为纪录片的素材。这个素材当然不一定只用于一部纪录片,另外呢,也会试着往上报一报,看看能不能让这段新闻上央视联播。”
院长在一旁补充道:“修复的过程,本来就是要留影像资料的。”
李悠南一时间有些高兴,原本他还想着自己来主持修复,就没人帮他拍视频了,没想到央视最专业的工作人员直接插手进来。
虽然他们拍出来的素材不一定能直接给到自己,但也没关系,只要拍下来了就行。
当然,他也很清楚,对方记录下来的修复过程,最终可能并不会突出表现他这个人,甚至未必会出现他的名字,肯定是以“故宫博物院修复了清朝某某国宝级文物”这样的视角来展现的。
但同样还是那句话,没什么关系。
能在央视上面露一次脸,而且还是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就算是后面截取片段,做一两个切片,也不是一般网红能够碰瓷的。
简单闲聊了一下,李悠南便开始认真工作了。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重量级的专家们纷纷成了李悠南的助手,给他打下手。
当他们近距离感受李悠南的手艺时,那种与天才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带来的冲击才愈发明显起来。
这时候,每个人给李悠南的定义都是“天才”。
休息的时候,大家自然也会和李悠南闲聊,想了解他的手艺为什么这么高明。
李悠南不可能解释系统的事情,回答的时候含含糊糊,只是简单地说“兴趣爱好啦”“接触了一下啦”“觉得挺喜欢啦”“学一学就会啦”诸如此类的话。
但这种含糊在其他人眼中,就成了谦虚。
天才啊,不仅是个天才,而且还那么低调。
大家都动了惜才的心思,他们觉得这样的人才就该留在故宫博物院。
然而又想到李悠南还是千万级别的主播,他们也很清楚,这种超级大网红根本不是故宫能留得住的。
遗憾。
整个修复过程非常顺利,而央视派出的摄像师和记者也没闲着。
除了不断取一些特写镜头,丰富视频素材以外,记者还找到了那几个重量级的专家教授,了解修复这件国宝的难度以及国宝的价值意义,形成文字材料。
这些东西最终会以几种形式呈现,可能会作为某个重量级纪录片的素材,也可能直接在新闻上播出几十秒的简讯,譬如“故宫博物院近日成功修复某某国宝文物,该国宝文物价值如何贵重,修复难度如何困难,故宫团队如何克服了艰难险阻”等等。
而李悠南此时却根本无暇在意外界的干扰了。
他必须全身心的专注。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修复工作逐渐到了关键的步骤,那就是雕刻与绘画同步协调进行。
此时,之前参与过开会讨论的专家们也才明白,修复这个国宝真正的困难之处——外瓶镂空纹样和瓶身彩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两者必须同步进行。
比如镂空的亭台栏杆内侧,粉彩需要用淡青色画一道阴影来强化立体感,如果雕刻单独补雕栏杆,不考虑绘画的阴影宽度,那么阴影超出栏杆的范围就会显得杂乱,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画面立体感、层次感不一致,这个国宝就毁了。
底座缠枝莲纹的补雕更是如此,如果斜坡角度偏差几度,颜色不同步、过渡比例上色不当,那么浅粉铺满斜坡,一眼就能被人看出修复的痕迹,国宝还是毁了。
内屏的动态人物绘画还需要围绕着转动轨迹来设计,稍微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没有办法实现原有的动态效果,国宝又又又毁了。
在工序进行到这里骤的时候,每一个专家都为李悠南捏了把汗。
甚至后来,院长索性把所有人都给叫出去了,给李悠南留下一个安静的空间,只让纸上架好的机位记录李悠南的步骤,他们在外面的监控画面上看李悠南雕刻。
不过越是在这种时候,李悠南的思维就越发清晰,手也越发稳定。
整个修复耗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当最终回炉烧制的每个部件全部完成修复以后,修复间才再度变得热闹起来。
记者和摄影师也同步到位,一起见证这组装的伟大时刻。
当李悠南将最后一个部件严丝合缝地嵌套进去。
下一刻,这件沉寂了、落魄了多年的国宝级文物再次焕发新生。
就像突然发光了一般。
每个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他们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在这一刻得以释放。
院长更是忍不住取下眼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而李悠南此时反而十分平静,他将下巴撑在手臂上,安静地看着眼前这个国宝级的文物。
他知道,自己修复好这个国宝级文物……接下来会带来很多很多的影响。
不过,眼下他并不想去想那些东西,只想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漂亮的小玩意儿。
呵呵,修复国宝,还真是件挺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