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天才,天才啊!【七千字,二合一!】
第224章 天才,天才啊!【七千字,二合一!】 (第1/2页)李悠南回酒店休息了一会儿,天已经完全黑了。
他打算出去觅点食。
首都之所以是首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首都能够找到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美食。
作为一个顶尖的厨师,李悠南不仅会做,自然也是一个美食品鉴家。
休息了一阵子,他便准备去找两家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餐厅吃饭。
上次误食的豆汁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一次他准备找一个靠谱一点的店。
然而,作为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人,尽管走在路上,绝大部分人是不认识他的,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几率碰到粉丝。
他去一家私房菜吃晚餐,没过多久,老板忽然敲门进来,恭恭敬敬地问:“李老师,吃得怎么样啊?”
李悠南眨了眨眼睛,一脸疑惑。
“是这样的,李老师,我们都在网上看过您的视频,要是哪里觉得我们没弄好,您知会一声就行了。然后这两道蟹黄鱼子酱是我们送给您的。”
一边说着,旁边的服务员将一盘精致的赠送菜放在李悠南的桌子上。
李悠南愣了一下子,这才明白过来老板的意思,一时间心里有种荒诞的感觉,连忙跟老板道了谢。
老板这才轻轻关门离去。
李悠南品尝了一下老板赠送的那道菜。
有一说一,从味道和火候上来说,比起自己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也算是非常顶级的美味了。
毕竟食材很好,弄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然而,李悠南一边吃,心情却有些感慨起来,很难说清楚是高兴还是其他的情绪。
这家店的老板显然是认出了自己。
站在老板的角度想,自己这样的一个网络大V,无论是真正过来吃饭的,还是抱着拍摄视频的目的过来的,都会弄得他紧张兮兮的。
如果这个网络大V吃得高兴,大概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有哪里让他不满意了,随便在网络上吐槽一下,或许对他的店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哪怕这两道菜的成本很高,他也不得不亲自过来堆笑赠送。
李悠南吃完,靠在椅子上面,沉默着休息了一会儿。
他现在已经大概能够感受到自己这种影响力的威力了。
假如这顿饭真的没有那么好吃,李悠南当然也不会无聊的在网上吐槽,但尽管如此,依旧让这些商家感到紧张,甚至到了诚惶诚恐的程度。
当然了,也有不敬畏互联网舆论能量的老板,结局就……
很难形容此时自己的心情。
说实话是有一些复杂的。
他也开始有一些理解,为什么有一些普通人成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以后,会那般膨胀。
就在这时候,李悠南的电话响了,是下午那个工作人员打来的,他们当时互留了联系方式。
李悠南接起电话,对方的声音从听筒中传来:“李老师,为了不耽误您的时间,我就开门见山说了。关于维修那件国宝的事儿……”
“哦,好的,您请讲。”
“是这样,陈师傅今天下午就去找了院长,也跟院长说清楚了关于您的事儿。院长和另外两位师傅打算明天请您再过来一趟现场,跟您再沟通一下。”
“好的。”
此时,那个工作人员迟疑了一下——刚才说的话比较客套,没提到最重要的考核环节。
他担心理悠南过来时没提前准备,想了想又说:“不过呢,李老师,因为修复国宝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到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测试。”
李悠南听到后反而有些高兴。
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考核测试才奇怪。
对方既然提到需要测试,至少说明自己的手艺确实得到了陈师傅的认可。
至于明天可能的考核,李悠南自然一点都不担心——毕竟这三门手艺单拿一样出来,他都是顶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考他的老师傅水平真不见得比自己高。
……
第二天,李悠南如约来到了故宫博物院。
这一次,他直接到了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的地方,依旧是昨天的那个工作人员带他进去。
实验室里除了昨天的陈师傅,还有好些看上去颇有岁数的专家师傅。
陈师傅领着李悠南介绍在场的几个重量级人物,首先便是院长,随后又介绍了今天负责考察他另外两门技艺的师傅,分别是徐师傅和罗师傅。
这里的“师傅”虽是比较通俗的称呼,但事实上,不少都是对应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都极有涵养。
另外那些过来观摩的人,虽然没有介绍,但也都微笑着向李悠南致意。
在得知李悠南极有可能掌握着修复转心瓶技艺的消息后,这些师傅们都按捺不住好奇心过来观摩。
尽管绝大多数人在内心还是保留着一丝疑虑——毕竟李悠南看上去太年轻了,年轻到让他们觉得这件事称得上是荒诞。
然而,他们看到李悠南在《荒野独居》节目中稍微展示出的一丢丢技艺,又让他们意识到,或许这个年轻人真的有那般不可思议。
而后,院长开始主持这一次的考察,他开口道:“小李啊,你别紧张。你的事情,陈师傅已经跟我们说过了,我们非常重视你这样的人才。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自古少年出英雄,只要你的水平真的达到了标准,那就是达者为先。”
“不过,我们打算修复的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我们需要对你的能力进行一个考察,希望你能理解。”
李悠南规规矩矩地点头道:“好的,院长,这个我完全理解。”
“那我们就开始吧。首先,我们要先考察你的陶瓷补胎技艺。罗师傅。”
罗师傅点了点头,随后从一个箱子里取出一件外屏底部有崩损、内屏转动轴心缺失的迷你型仿转心瓶残件,比例大概是1:5的样子。
罗师傅笑着开口道:“我们要修复的是转心瓶,所以这个考察也需要结合修复的难点进行。这个仿件是我们之前在研究修复方案的时候制作出来的,就是为了破解修复的难题。”
李悠南的目光落在了那件破损的仿件上。
罗师傅继续说:“要求是,你匹配与原胎材质一致的轴心,并且修复外屏崩损的胎体,要达到两个核心指标。第一个是补配后内屏转动角度达到180度,且没有卡顿,轴心与内屏底座的衔接误差不大于0.1毫米。第二点是,外屏崩损的地方,补胎后要预留后续镂空雕刻的亭台纹饰空间,飞檐根部预留厚度误差小于0.05毫米,并且补胎与原胎体弧度衔接平滑度误差小于0.03毫米。”
院长在旁边补充道:“整个故宫博物院能做到的老师傅不超过三个,所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小李啊,你看需要多长时间?”
李悠南缓缓走到那件仿件旁边认真观看,其他人的目光则全部都聚集在他的身上。
大家都很清楚,这道补胎题目的难点在哪里。
首先是双重精度的迭加,既要控制轴心的精度,又要兼顾补胎的精度,同时还需要掌握陶瓷材料的特性与机械结构的原理。
尤其是烧制的时候会产生收缩,单一的精度达标是没有办法通过的。
而且没有直接可以参照的标准残件,没有完整的轴心留存,需要通过测量内屏的轴孔、底座轴槽的磨损痕迹,反向推算出原轴心的参数。
考验的是对老胎体磨损规律的经验判断,而不是单纯的精准复刻。
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对于制瓷工艺,李悠南必须得非常熟悉才行。
事实上,这也是真正修补那件国宝的难点之一。
但纵观李悠南的经历,似乎只有在那一档真人秀节目当中展示过烧瓷的手艺。
虽然说在野外的环境下烧制出那种程度的瓷器,确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他一个年轻人,烧制瓷器的次数肯定很少。
如果没有经验的话,怎么可能做到呢?
罗师傅又跟李悠南介绍了一下这个实验室里面补胎用的设施设备,自然都是极有科技含量的专业设备。
李悠南简单了解了一下这些设备的使用方式,随后嘴角便开始微微上扬了。
“给我半天的时间吧。因为这毕竟要反复进行烧制,所以要比其他的工序费时间一点。”
听到李悠南的话,罗师傅瞪大了眼睛,其他人也彼此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而院长更是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李悠南。
半天时间?
如果不是李悠南此时表现出的笃定与自信,以及陈师傅的人品担保,他们都要觉得李悠南是拿他们开心了!
因为这道考题的难点是反向推算出轴心的参数,同时控制轴心的动态适配精度和补胎的静态预留精度等等,还要考虑到陶瓷材料的烧制收缩率。
理论上来说,至少需要三到五天。
其中,两天时间用于测量分析和设计轴心,一到两天用于制作和烧制轴心以及补配胎体,并且再花费一天的时间来组装和调试。
而李悠南告诉他们只需要半天时间?
所有人的表情都变得有些异样起来,毕竟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
李悠南却是礼貌地问院长:“院长,那我现在就开始可以吗?”
院长此时心里有些动摇起来,或许陈师傅确实没有夸张,这个年轻人,粉绘能力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是,他在烧制瓷器的手艺上面或许还有一些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让他还没明白这道题的难点。
就在院长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罗师傅却是认真而严肃地问了李悠南一个问题:“年轻人,你觉得这件仿品的收缩率大概在多少?”
李悠南几乎没什么思考,拿起这件仿品便开口道:“这件瓷器烧制的温度应该在1100度左右,线性收缩率应该在16%。”
“但是里面肯定含有高岭土和石英砂,我不知道具体的比例,不过从这个重量上来看……我估计收缩率会降低到8%~9%之间。”
“不过没关系,等我补胎的时候,会加上一些氧化铝等惰性材料,将收缩率控制在0.5%……嗯,因为对精度有要求,这个数字必须得精准。”
事实上李悠南在拿到这件仿件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了这套瓷器的材料配比,甚至更为精准的收缩率也有了。
只是,他不能说的太精确,那样显得太过于不可思议了。
系统带给他的这个能力就像是冥冥中有一种感觉在指引着他一般。
听到李悠南的回答,罗师傅瞳孔微微一缩。
因为李悠南说出来的数据与真实的答案几乎一致,收缩率确实是8.4%!
要知道,李悠南可没有检测过啊,他仅仅是凭着经验就能够精准地说出这个答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