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两章合一)
第216章 (两章合一) (第2/2页)在贷款前,我们还要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估。只要信用良好、有还款能力,贷款申请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赵铁柱和张进学比较熟,又坐在前面,直接开口问道:“张同志,这贷款利息到底是多少?咋个算法?”
张进学答道:“2月1日,银行的贷款利率刚刚调整,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为11.34%,二年期为12.78%,三年期为14.4%,五年期为19.26%。”
听到贷款利率后,众人难免又是一番议论。
“娘嘞,这贷款利率咋这么高呢。”王秀英惊得直咋舌。
她和老李商量过了,两人年纪都不大,总不能现在就靠着儿子养老,该干还得干。所以两人也打算在信用社办贷款。
之前两个儿子都在信用社贷款,都是办的无息贷款。她原本以为有利息了,也不会太高。谁曾想差了这么多。
一旁的林小虎也默默算了一笔账。如果是一年期还账。其实也还好。贷款6000,一年的利息是600多。总还款是6600。
他又算了一下5年期。一年的贷款利率将近20%。一年的利息将近1200,5年的利息将近6000。5年的总还款达到了12000。
“妈呀,这等于是又还了一个本金呢。”
其他人也都心思各异地算着账。
大家都知道种蔬菜大棚赚钱。但一下子让他们贷这么多钱,又是这么高的利息,难免心里会犯嘀咕。
唯独马来小气定神闲地坐在那儿。
除了李哲外,她家是唯一赶上无息贷款这波福利的。
这有利息和没有利息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她还将钱存在了银行吃利息。这一前一后的比较,真是差距老大了。
她庆幸自己做对了选择,同时,也对李哲的敬佩和感激又多了一份:“我这小叔子是真厉害!”
看到众人议论个不停,张进学有些无奈地望向了李哲。
李哲拍了拍巴掌说道:“行了,大家安静一下。有什么问题一个个的问。你们自己在那捣鼓顶啥事?”
林小虎举手问道:“张同志,这利息咋这么高呢?能不能给我们便宜点?”
张进学答道:“我也想给大家伙便宜。但这个利息是银行定的,我也没有权利更改。
再一个,这个银行的贷款利息跟存款利率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存款利率也高,贷款的利息不可能低于存款的利息,你们说对不对?”
李志强皱着眉:“张同志,这贷款是贷款、存款是存款;为啥这贷款利息不能比存款利息低?”
放在后世,这是个金融常识。
但这个年代信息闭塞,很多农村人对金融知识并不了解。
一旁的金百万说道:“老弟,这个好理解。如果贷款利息比存款利息低。那我从银行贷了款,再存到另外一个银行。啥也不用干,不就赚钱了吗?都要这样整,那银行就该倒闭了。”
张进学点点头:“这位老哥说的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金百万也笑着说道:“张同志,我前年也在信用社办过一次无息贷款。那我现在还能在银行贷款吗?如果能贷款的话,跟大家伙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问一下您的无息贷款还了吗?”
“还没还。”
“您这种情况理论上是可以再次贷款,但能不能申请通过还要看具体的情况,比如说您近期的信用评估,以及申请贷款的用途。您的这个情况,咱们一会儿可以单独谈。”
一旁的林小虎忍不住问:“金老板,您可是咱们村有名的万元户。又不缺钱,干嘛要贷款?”
金百万笑了笑:“林老弟,这缺不缺钱和贷不贷款是两码事。不冲突。”
老李和王秀英小声嘀咕了几句,老李问道:“张同志,我家有两个儿子。老大和老二去年都在咱信用社借了无息贷款,今年俺们两口子也想贷款。俺们这种情况能办吗?”
张进学对李家的情况比较清楚,说道:“您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说,证明您自己有合法稳定的收入,且具备按期偿还贷款的能力,并且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老李答道:“我有稳定的收入,就在大棚里干活,每个月都有领工资。我媳妇在大棚帮着做饭,也有工资。”
“像您这种情况,还需要一些证明资料,一会我详细跟您说。”张进学应答了一声,继续说道:“接下来,我再跟大家讲讲还款方式,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是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借款人需在结息日前足额支付当季利息。
第二种是按月结息:每月固定日期为结息日……
第三种是利随本清:在贷款到期日一次性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张进学讲得很认真,将每一个贷款细节都说清了。同时,还单独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告诉他们贷款需要的相关资料……
临近中午,张进学才将贷款众人的情况都详细解答,准备告辞离开。
李哲哪会让他走,自然是好酒好肉的款待一番,临走前,还送了他两条大前门。
送走了信贷员张进学,众人散去,李哲留下了金百万。“金哥,我想跟您打听点事,去我大棚里坐会儿?”
金百万笑着应了下来,跟着李哲进了大棚。
李哲给对方泡了一缸茶水,“金哥,咱镇上有个罐头厂,您知道吗?”
“知道啊。前两年跟他们打过交道。那时候他们厂做蔬菜罐头,都是就近采购蔬菜。我从农户手里收了菜,再转卖给罐头厂。”金百万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不过这两年,罐头的销量不咋好,他们产量下降得厉害,需要的菜量也少,就没再打过交道。”
说到这儿,金百万也有些纳闷。虽说都和蔬菜有关,但李哲种植的是反季节蔬菜,产量供不应求。而罐头厂使用的都是产量高、价格低的夏菜。两者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李哲似乎看出了他的疑问,也没有隐瞒,简单介绍了苏联采购订单的事。
听完后,金百万沉默了一会儿。“李老弟,冒昧地问一句,您这位朋友什么时候认识的?交往多吗?”
金百万虽然问得含蓄,李哲也能听出他的担忧。“我这位朋友开了一家涉外餐厅,长辈都在外交部工作。我在京城外交公寓附近开的那家蔬菜店,就是外交部下属单位的商铺,也是通过她的关系才租到的。
我们虽然认识的时间不算太久,但她帮了我不少忙。
她这个人性子豪爽,从来不让朋友吃亏。我对她还是比较信任的。”
李哲话锋一转:“金哥,您也知道,这种生意赚的就是个利益差。购买罐头肯定要货比多家,而且还得给对方一点一点的磨价格。
我京城那摊子活离不开人,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一直盯着这件事儿。所以我就想找个人搭伙干,金哥,不知道您愿不愿意跟我一块干。”
金百万搓搓手,他虽然没干过外贸订单,但也知道这生意做成了绝对赚钱。
他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老弟,如果搭伙的话,需要我拿多少本钱?”
其实不光是金百万有这个问题,李哲刚听到二姐说这件事时,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也是这个问题。
他不是不信任二姐。但外贸订单这种事,关系到多个部门。二姐即便是诚心想跟李哲搭伙,也不可能保证100%赚钱。就比如说回款这个问题,真不是一个部门能说得准的。
李哲想先拿一笔钱试试水,哪怕这笔钱一时半会儿无法回款,对李哲的影响也不大。如果回款及时,再加大投资。
“第1笔收购订单,我准备拿3万左右。到时候,我那个朋友可能也会出一笔钱,您想拿多少都可以。”其实,李哲并不在意金百万拿多少资金,因为他看重的是金百万的个人能力。他身边也缺这样的一个帮手。
同时,这样做间接也能分担一些风险。
金百万想了想,“老弟,跟你搭伙干生意,我是一百个乐意。但家里的钱都在我媳妇儿那,具体能拿出多少钱投资,我得回去跟她商量一下,明天给您回话。”
李哲笑道:“金哥,投资金额这事儿,您不用着急。我说投资3万也是一个大概的数,只是目前的想法。
这件事咱们可以一步步地推进,先调查清楚罐头市场的行情。等我朋友问清了罐头的确切收购价,咱们看看生意的利润有多大。
再综合考虑所有的情况,如果这个生意靠谱,咱们再加大投资。
如果觉得风险大,咱们就少拿点钱试试水。”
金百万点点头,李哲的这个想法,他还是比较赞同的:“那行。明天咱俩就去一趟万安镇罐头厂。
我跟他们副厂长打过几次交道,也有些日子没见了,正好明天约他一起吃个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