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只有退潮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第260章 只有退潮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第1/2页)#陈默双标预警#的热搜丝毫不弱于陈默辣评另外两部电影的热搜。
别看陈默在娱乐圈人缘好像挺好的。
可是实际上,看他不爽的人更多。
毕竟,他每每都能轻而易举地霸占热搜,制造话题。
很多人巴不得陈默翻车,所以这一波,热度突然这么高,背后必然有人默默推波助澜。
而且这一波可以说的确把陈默给架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除非他真的同样的阴阳辣评《你好,李焕英》,否则的话,他双标资本家,阴阳资本家的标签一时半会肯定是去不掉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好,李焕英》本身有盛世影业的投资。
份额虽然只有四分之一,可是也不少了。
而陈默作为投资人,为这部电影站台是没问题,可是问题在于,他只要敢夸这部电影,那么等同于坐实了双标的名头。
这不,《你好,李焕英》的首映礼,倒是因此而成为了无数人聚焦的对象。
倒是《你好,李焕英》剧组的主创们,特别是贾零可以说是如临大敌。
热度高是好事,但是有时候热度太高却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
相比起《唐人街探案3》,相比起《刺杀家》,虽然《你好,李焕英》也不能说默默无闻,但是显然在很多人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陈默本来还真的没想过通过自己来影响到这部电影,可是架不住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他虽然不意外舆论偏转,但是却也不可能未卜先知。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陈默前世看过,重新再看一遍,如果客观地说的话。
这部电影谈不上是什么经典之作,优点缺点都是比较明显的。
从从电影语言来看存在明显缺陷:剧作结构上依赖最后10分钟的反转支撑全片,前100分钟实质是春晚小品式的碎片化喜剧!
甚至于视听语言停留在电视剧水准,多个场景出现轴线混乱、跳切等基础性错误。
表演体系也不统一,张小非的沉浸式演出与其他演员的舞台化表演形成很大的割裂感。
当然了,优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的确,算的上是“诚意之作”了。
只能说这部电影能拿到前世那么高的票房,完全是因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
2021年春节档恰逢疫情后首个观影高峰,就地过年政策催生了“代际亲情”的集体情感需求。
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可以说是特定时空下的文化现象,其艺术成就与票房地位确实存在落差。但客观来说,它既不是某些人眼中的“神作”,也不该被简单贬为“烂片”。
言归正传。
终于,大家期待的那一刻来了。
很多人都很好奇,陈默这一次会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现场的观众也好,媒体人也罢,亦或者主创成员们,都看向了陈默。
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人群之中的聚焦点。
《你好,李焕英》首映现场。当主持人把话筒递给陈默时,全场记者齐刷刷举起录音笔,镜头全部聚焦到他微抿的嘴角。
甭管外界如何评价陈默,双标也好,敢说真话也罢,阴阳资本家也好,观影风向标也罢。
但是这些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陈默对于媒体记者们而言,那简直就是衣食父母。
毕竟,他能带来新闻,带来热度,带来流量,至于其他的他们才不会管那么多。
至于主创成员们,就有些忐忑了。
毕竟,陈默的嘴毒的时候真的能毒死人,但是如果他的一句夸,却同样的能把死的夸活。
陈默笑了道:“大家也别问问题了,我直接说吧!”
“贾零导演处女作,果然很有'处女作'的样子!
说实话,从电影人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青涩得像是学生作业,剪辑节奏混乱得像春晚小品串烧,但没关系,最后十分钟的反转足够让观众忘记前面100分钟的平庸。
如果你要问我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我只能说这部电影很好“哭”!
服化道透着股‘低成本’气息,80年代场景像极了县城影楼的怀旧写真,可偏偏这种‘土味’反而让回忆更真实——毕竟谁的青春不是带着点粗糙滤镜呢?
这部电影像是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只不过这封情书被拍成了电影。
总结来说,我想这部电影大概是像妈妈织的毛衣——针脚歪歪扭扭,但穿在身上特别暖。
至于你要问我这部电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我想起了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比如人们看直播的时候,为什么愿意给主播打赏?因为对方提供了情绪价值,那么电影呢?
在我看来《你好,李焕英》是一部成功的“情绪产品”,但要说它是“好电影”?那得看你对'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了。”
“最后,这部电影的口碑或许不会那么好,但是票房却不会差!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年的春节档的黑马!”陈默说完就放下了话筒。
但是对于记者们来说,却已经完全足够了。
只是这一波,陈默居然没有说阴阳话,就让他们有些惊讶了。
首映礼结束之后,果不其然。
陈默的这番评价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支持者认为他既点出了电影的不足,又肯定了其情感价值,评价中肯;
而反对者则坚持认为他避重就轻,刻意淡化缺点,为自家投资的作品站台。
“呵呵,果然,驰名双标,句句好像都在贬低,可是句句其实都在夸!”
“谁让这部电影和人家利益攸关呢?”
“陈阴阳资本家实锤了!一部小品电影还黑马?真以为自己嘴巴开了光了,言出法随?”
首映礼后的采访中,贾零面对媒体时显得格外谨慎:“感谢陈导的评价,作为新人导演,我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电影本身是团队的心血,观众的口碑才是最终标准。”这番回应被解读为对陈默“双标”争议的委婉切割。
次日,某知名影评人发表长文《当资本裹挟评价,电影还剩几分真?》,矛头直指陈默:“此前陈默用多部电影的犀利辣评,成功的树立了“敢说真话”,不说场面话的人设。
只能说真的不愧是营销鬼才,他营销自己的人设也是一绝。
但是说实话,有些失望,近期他接连出席了三部电影的首映礼。
对《刺杀家》《唐人街探案3》这两部电影,进行了犀利的嘲讽式的阴阳点评,可是结果却对《你好,李焕英》这么一部小品电影,给予了明贬实褒的评价。
利用自己的人设带来的影响力,为自己公司投资的电影站台本无可厚非,可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的这种双标。
对利益无关的电影重拳出击,对利益攸关的电影明贬实褒,这种被资本裹挟的评价,无疑是在消耗他的人设。
这一次神奇光环褪去,退潮了才发现,原来他也在裸泳!”
与此同时,陈默的微博下也涌入大量嘲讽留言。
有网友翻出他此前批评其他电影时的旧帖,与现在他评价《你好,李焕英》的评价对比制作成梗图。
更是坐实了陈默双标资本家的言论。
而新诞生的#陈默评分弹性学#话题也悄然爬上热搜。
陈默一时间大有“人设崩塌”的感觉。
网友们的反应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他的评价中肯,既点出了电影的不足,又肯定了它的情感价值:“看过《你好,李焕英》,人家实话实说怎么了?电影确实技术糙,但就是好哭啊!”
“虽然没有看过,但是现在就说双标是不是为时尚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