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六塔河案
第219章 六塔河案 (第2/2页)总而言之,邸报是大宋官员们了解朝廷动态最重要的手段,通常来讲,进奏院编辑的邸报初稿,先要经过门下省“判报”来决定稿件的取舍,之后报到两府,由两府相公共同审定“定本”,然后邸报才能以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形式向各地分发。
不过一些敏感的事情,经过门下省和两府层层审查,延迟发布会导致邸报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所以,开封城里还有不少私人小报在流传,以供没有资格阅读邸报的平民了解大宋的时事,而官员们其实也养成了先看小报再看邸报的习惯。
“昨日点你之弊,在于实务未深,行文之‘度’未精,今日便以不久前一件震动朝野之事为例。”
宋庠拿起邸报,翻到朱笔圈注处,念了起来。
“嘉祐元年四月,李仲昌等人堵塞商胡口黄河北流河道,使河水导入六塔河分洪河道,因河道狭窄不能容纳以至于决口,洪水肆虐,淹没民田、庐舍无算,溺毙人畜甚众,朝廷耗费巨万、征发民夫上万之工程,甫成即溃!”
六塔河工程吗?这确实是紧跟时事了。
陆北顾虽未亲历,但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在来开封的路上,就听人聊到过。
此工程由刚拜相不久的文彦博、富弼力主推动,旨在分泄黄河水势,减轻京东水患。
当时其实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河北转运使周沆提交的,疏通和加固现有的河道,需要柴草一千六百四十五万束,人工十三万人,耗时五年;第二个方案是李仲昌提交的,堵商胡口把黄河分流到六塔河,需要柴草三百万束,人工一万人,耗时一年。
李仲昌是治河专家李垂的儿子,李垂曾上《导河形胜书》,而李仲昌又曾在工部任职多年,有着丰富的工程经验,所以文彦博和富弼权衡利弊之后,选择相信了他。
一方面是从钱上考虑,大宋财政危机非常严重,而李仲昌方案明显更省钱,完工时间也更快,能一年时间就做出政绩来。
另一方面是庙堂斗争,河北转运使周沆的方案,其实就是以前贾昌朝还在相位的时候提的修黄河方案,稳妥归稳妥,但文彦博、富弼是绝对不可能用的,否则即便成功也不是他们的功劳。
不过既然李仲昌已经搞砸了,那么在朝野巨大的压力下,文彦博和富弼也只能吞下苦果,并追究相关责任人。
而被罢相贬为大名府知府的贾昌朝,因为此前就反复上疏预警提醒了六塔河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在大名府辖境内提前搞了相关的防洪、疏散措施,所以反而立功。
当然了,这遭大祸虽然文彦博和富弼私心作祟酿成的,但贾昌朝也不是什么好人,作为吕夷简的门徒,他从恩师那里学来的阴私手段多着呢.这不,一转头就勾结禁中右班副都知武继隆,指使两名司天监官员直接当着仁宗面给文彦博和富弼上眼药,声称正是因为国家不当在北方穿凿黄河,才导致圣体不安。
文彦博和富弼虽然事后把这两个司天监官员给整了,但还是吃了哑巴亏,仁宗因此起了重新任用贾昌朝的心思。
宋庠念完之后,将邸报推到陆北顾面前。
邸报是最新的,上面不仅有赈灾情况的摘要,还有份朝廷处置方案的简述。
令河北路各州府全力救灾;暂停黄河东堤一切河工;追查工程主持官员李仲昌、张怀恩等人责任;遣殿中侍御史里行吴中复、文思副使邓守恭勘察实情。
“此非寻常水患,乃人祸!”
宋庠问道:“若明年科举时务策以此为题,论六塔河溃决之失与河务善后之策,你当如何立意?如何剖析其败因?又如何条陈那‘务实可行’的善后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