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张方平的馈赠
第42章 张方平的馈赠 (第2/2页)陆北顾当着几人的面打开了樟木书匣,这种藏书用具是一个“五面匣子加可抽盖子”的结构,便于存取且密封性较好,里面放着足足十二卷《春秋尊王发微》,边口都是用细竹条加固的,再以带子和别子系紧。
他打开翻看了一下,书页已经有些泛黄了,明显是有年头的,而且上面记载的手记相当深奥,以他现在的经学水平很多东西完全看不懂。
“有看不懂的很正常,记住一句话就行了。”
看出了他的疑惑,张方平随口背道:“夫知《春秋》者莫如孟子,不过曰‘《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耳,使二百四十二年中无人非乱臣贼子,亦何至由天王以及诸侯、大夫无一人一事不加诛绝者乎?过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实自复始。”
陆北顾细细思量,旋即恍然。
——哪有什么春秋历史?说的不过是五代战乱罢了。
正因为大宋太怕再出现一个遍地乱臣贼子的世道,所以才要重视孙复和石介主张“尊王攘夷”的泰山学派,这也是把泰山学派对于《春秋》的学说作为如今科举考试标准答案的原因。
“相公提点精妙,学生受教了。”
张方平见他懂了,摆摆手说道:“拿回去好好读吧,我与李知县还有些话要说。”
赵抃看了看陆北顾,因为陆北顾不是官身,所以身份不适用类似于公函的“牒”,也不能用类似报告性质的“劄子”。
所以,他给陆北顾写了张公凭①,相较于一次性临时指令性质的手帖,这东西时效性更长一些。
赵抃在上面写了陆北顾的姓名,然后填了个“问学”的事由,最后盖上了随身小印。
“喏。”赵抃说道,“这几天拿着这个,有空便可来城南转运使司寻我,今天就别来了......许久没有给人讲诗赋了,得找两本书先准备准备。”
陆北顾一怔,笑道:“是。”
提着装了十二卷《春秋尊王发微》的樟木书匣,陆北顾走出了湖心岛的院落。
小码头上已经有船夫在候着他了。
湖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岸边垂柳轻曳,偶有飞鸟掠过。
随着船夫划桨掠水,湖上泛起了细碎的涟漪,似有若无地漾开。
......宁静极了,又满是生趣。
在这艘若沉若浮的小船上,陆北顾的心也跟着渐渐地静了下来。
陆北顾很清楚,一封极有分量的推荐信加上一套泰山先生手记版的《春秋尊王发微》,张方平已经跟他两清了。
而赵抃这位“铁面御史”是个清正君子,只会教他诗赋,并不会给他谋取任何私利。
况且,这段关系算不算师生都很难说。
所以陆北顾并没有因为这次随李磐来成都拜谒,结识了两位高官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我膨胀了起来。
他虽然一直身处象牙塔中,但很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他认识什么人,而是他自己是什么人。
——————
①公凭,是宋代常见的通行或身份证明文件,由官员签发,载明持有人身份、事由及许可范围,非官府人员出入衙门须持此物,否则以“阑入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