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今朝先来谒相公
第37章 今朝先来谒相公 (第1/2页)“正是此理,天时虽不可逆,然人事不可不预。”
陆北顾说道:“极北苦寒之地,本就难以农耕,全靠游牧,若再遇大寒,牧草不生,则胡骑为求生存必然南掠......澶渊之盟虽立,然不可奢求永久和平,总有一日寒期将至,届时即便不是契丹,也总会有北方胡人如匈奴、鲜卑、柔然一般再次南下中原的。”
“居安思危,所虑不假!”
老者感叹道:“不想今日竟在这摩诃池畔,听得如此新奇之论。”
“你这后生,年纪轻轻,却能从故纸堆中看出这般门道,倒是个有心人,只是我听闻四川常有文士来张相公这里投递文稿,以求骤得青云之梯,你小小年纪莫不是也想走这捷径?”
老者正色说道:“老夫劝你一句,不走科举正途,便是真保了个小官做,一辈子便也踟蹰于原地了,到时候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这里面有个说法,大宋的荐举制度最初其实是非常泛滥的,并且允许大员推荐亲属、门客入仕。
而庆历三年,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纲领,直指荐举制度积弊,并且大规模罢黜冗官,著名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故事便是从这来的。
庆历新政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员每年荐举人数上限,哪怕是三司使这样的高官所荐举的人数也不超过三人,到了现在的嘉祐元年,虽然荐举人数有所放宽,但条件还是非常苛刻,并且荐举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荐举这条路只能找高官,而且一般都是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被荐举。
但即便如此,走荐举出身,也只能当“选人官”......意思就是判、司、簿、尉这样的最低级的职位,这种虽然也是官,但干的都是脏活累活,所谓“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便是这些“选人官”的工作现状了。
而“选人官”如果不能被继续荐举入京,那就意味着终身都只能做个微末小官,基本上仕途就是一眼望到头了,不可能再有进步。
所以如果不是科举这条路实在是走不通,一般的士人不会选择走荐举这条路。
但是听起来很奇怪是不是?怎么可能有人有才华到了足够让高官赏识的地步,又走不通科举这条路呢?
有的,包有的。
譬如......苏洵。
诸葛亮当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初出茅庐,直到写《出师表》,也不过是二十一年。
但这位老兄,截止到现在,考科举已经足足考了二十二年了,还没中进士。
这可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存在,就算因为文学技能点全都点到了“散文”这一项上,偏科有些厉害,但是天赋才华都在那明摆着呢,考科举肯定也比绝大多数考生都强吧?
然而,努力也努力了,就是考不上进士。
甚至苏洵在州学考举人,也不是一次就考上的。
原因也很简单,不管苏洵策论写的多好,如何苦背帖经,在诗赋、墨义这两项上面,卷王们总是能通过极致的操作,把分数差拉开。
——所以真的不要觉得在大宋考科举容易啊!
而老者也是以为陆北顾也想走这条捷径,故而好心规劝了一句。
陆北顾连忙拱手说道:“非是如此,晚辈明年便去朝天子,今朝先来谒相公罢了。”
听了这话,那老者面色一缓,指着陆北顾笑道。
“你这小子,倒是有趣的很。”
显然,老者并不喜欢那些来张方平这里投递文稿以求荐举的人,因为很多人都只是空有文华而已。
不过他也改变不了张方平,毕竟张方平喜欢与有才华的士人交往,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