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65、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第1/2页)一般来说,当一场沙龙当中一位新人的作品被拿出来朗诵完之后,场上的大人物们便会开始自己的点评,而由于身份之间并不对等,这种点评往往带有指导和高高在上的意味。
但或许是因为场上的那两位大作家刚才就在争论的缘故,在他们听完这篇后,竟然又忍不住围绕这篇争论了起来。
而在这其中,尽管巴尔扎克老师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因为一点嫉妒以及对《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的浅薄感到不屑,准备狠狠地拷打一番那个来自外国的幸运小子,但等他听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之后,不得不承认这篇很对他的胃口。
这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称得上真实可信,但凡稍微留意一下生活便可找到原型,完全不像乔治·桑她书中塑造的那些理想化过了头的人物,看似激动人心,可当你想在生活中寻找他们的时候,却怎么样都找不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浪漫主义的主人公往往是那么崇高、富有战斗精神,非常的理想化,以至于他们的失败都让人如此惋惜。
而现实主义,则是试图原原本本、不带任何修饰地告诉你生活本来的模样,没错,人类和人类社会本来就是这样庸俗且现实的东西,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
对于如今的巴尔扎克来说,他当然是更欣赏后一种美学原则。
这篇当中那种人与人之间颇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因为金钱而产生的巨大的态度变化,对亲情这种东西的称量.
因此巴尔扎克即便主观上是想狠狠嘲笑和批判的,但在跟乔治·桑争论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还是难免表达出了对这篇的赞赏,与此同时,他也越发意识到了这篇的高明之处。
或许是因为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总之这篇在描绘环境、金钱对人的作用时,并不像他在《高老头》中那样写得如此的大开大合,而是像那篇《项链》一样,非常巧妙地用极小的事物、极短的情节来写出极为广阔的东西。
至于乔治·桑,她同巴尔扎克争论的点则是在那种金钱利益关系之下的微妙人性,以及呈现出的贫困生活中人的复杂与悲哀。
在她看来,中的人物无疑是各有各的苦楚,都不能当作纯粹的负面角色来看待,而让她觉得最好的内容,无疑还是独特的视角,以“我”这个孩子来看待成人世界的一切,等到了最后,我那十个铜子的小费和后来遇到乞丐施舍出去的银币,则是表明了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依旧存在着人的光辉。
简而言之,都不白来嗷!
两位大作家的争论颇为精彩,而在这个过程中,屠格涅夫也是时不时地插入一些米哈伊尔曾经跟他提起过文学理论和方法,并且传达了一些米哈伊尔对于这两位大作家的大作品的看法。
尤其是在巴尔扎克的这一部分,什么“人物再现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听着这些东西听得一愣一愣的巴尔扎克:“?”
坦白说,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作家,拍他马屁的人只比他的债主要少上一些,至于崇拜者更是不计其数,按理说他对这些东西早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那位遥远的俄国作家所阐述的东西,几乎每一样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面。
甚至说都快让巴尔扎克产生了一种荒谬的错觉,难不成,他比我更懂我的作品?
总而言之,从这些细节就能判断出,那位传言中年轻、英俊和富有的俄国作家绝对非常熟悉他的作品,说不定确实就是他的崇拜者,想到这里,原本还板着个脸的巴尔扎克老师开始乐的直拍肚皮.
以至于到最后他反而是主动问起了关于米哈伊尔的消息,不过在这个问询当中,巴尔扎克难免带了点比较的意思:
“他有债主吗?”
“以前的话,他为了实现我们很多人共同的事业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但是他是对的,即便是这样的豪赌他也轻轻松松就取得了胜利。如今的话,应该只有别人欠他债的份。”
“想见他的贵族夫人多吗?她们愿意给他赞助吗?”
“有很多,不过他从不肯轻易接受这些东西,他曾经说过,靠自己就能实现的东西,就不需要劳烦别人了。”
巴尔扎克:“?”
糊涂啊!
问的越多,巴尔扎克的脸色就变得越来越差,好在是最后他灵机一动,询问道:“那他的胃口如何?”
问到这里,巴尔扎克老师的脸上无疑就浮现出了自信的神色。
像他的话,有一次在巴黎一家餐厅吃饭时,那可是吞下了十多片羊肉、一份萝卜炖鸭肉、一条诺曼底鲳鱼、两只松鸡,还有一百多只牡蛎。等到最后,他还吃了一道餐后甜点,而这道甜点由十二个梨以及不少甜品、水果和利口酒组成。
食欲旺盛这一块,巴尔扎克老师确实是出了名的,屠格涅夫自然也是有所耳闻。
但即便如此,面对这个问题,他还是犹豫了一阵,最后才开口说道:“还不错。”
“那我就明白了。”
听到这个回答后,巴尔扎克当然是理解为了一般般,因此他终于是心满意足地结束了自己的问话。
至于乔治·桑,她问的问题相对而言要更大一点,简单来说就是:
“从当中,我似乎已经明白了他对我们接下来这个时代的看法,那么对于这一切,他又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呢?”
“他说,首先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当这些争论和对话正在发生的时候,由于有些内容实在是精彩,因此无论是沙龙的女主人还是场上的其他一些客人,全都在快速地做着记录,甚至说有些人已经在想着如何将今晚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然后火速投给报纸和杂志!
要知道,由于《八十天环游世界》的风靡,巴黎的众多读者当然是忍不住好奇起了作者的身份以及他的言行,在这种状况下写下这样的文章,报纸那边绝对会开出一个不低的价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