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还是太保守
第九章 还是太保守 (第1/2页)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胡为民也不会藏着掖着,反正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发表,现在让何成伟先看也没问题。
胡为民从抽屉里取出刚写完没多久的手稿,递到何成伟手中。
“这是……”
“刚写完的一篇短篇小说,还没来得及投稿,您先看看,有不合适的地方,我在更改。”
何成伟接过手稿,心下大喜,“胡老师,那我可不客气了。”
他先是看了下手稿厚度,不多,只有十来页纸,估计又是短篇作品。
接着,他翻开手稿,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书名——《门》。
结合胡为民之前的作品,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书名,便让何成伟浮想联翩。
接着,他开始用心阅读作品。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独居的年轻女子,她住在一栋老旧的筒子楼里。
某天晚上,她听到门外传来奇怪的敲门声,但当她打开门时,却发现门外空无一人。这种情况接连发生了好几次,每次敲门声都让她感到不安。
女子开始怀疑有人恶作剧,但邻居们都说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她尝试在敲门声响起那一刻开门,但依然无法找到敲门声的来源。敲门声越来越频繁,甚至在她睡觉时也会突然响起,让她无法安心。
女子逐渐意识到,这扇门可能不仅仅是普通的门,而是连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她回忆起自己搬进这栋筒子楼时,有一位老人家曾警告她:“晚上不要随便开门。”但她当时并未在意。
她开始调查这栋筒子楼的历史,发现这里曾发生过一起离奇的命案:多年前,一名女子在她所住的这间居所里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最终,女子在极度恐惧中决定搬离这栋筒子楼。就在她收拾行李时,敲门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她鼓起勇气打开门,却发现门外站着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那个女人微笑着对她说:“你终于开门了。”
翌日,女子的邻居发现她的房门大开,屋内空无一人,而她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直到……另一位单身女子搬进这间房子里。
哪怕何成伟有心理准备,这短短三千字,依然看得他心里发毛。
恐怖的氛围,情节紧凑,一点都不比之前那部作品差,甚至犹有过之。
从诡异的开端,到恐怖升级,再到接近真相,直到结局反转,让读者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作品上。
就文笔而言,何成伟觉得胡老师又有进步,仅仅通过“敲门声”这一日常现象,便营造出无形的压迫感,让读者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恐惧与绝望。
同时,那扇门不仅点题,还带着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明明只是一篇短篇,里面却要素颇多,而且阅读门槛不高,非常适合城市阶层的读者阅读。他确信,这样的风格,只要刊发出去绝对会大受读者欢迎。
看完后,他合上手稿,言辞恳切道:“胡老师,请务必将这篇《门》发表在我们《故事会》上。”
胡为民笑道:“乐意之至。”
人家何编辑不辞辛苦,大老远从沪上跑到燕京给他送钱,哪里有拒绝的道理。
算下来,这篇小说他又能赚二十来块钱。
如果加上这个月工资,他似乎有闲钱在外面租一间房子住了。
毕竟他平日里要搞创作,住在学校门卫室真不合适。
何成伟达成首要目的后也很满意,不过,他没有忘记主编让他扩充《故事会》优质内容的嘱托。
于是,他收下手稿后,接着问道:“胡老师,您难道没有想过创作中长篇小说吗?”
“怎么说?”胡为民神情微动。
何成伟“蛊惑”道:“中长篇小说字数更多,赚的钱也能够改善您现在的居住环境。而且在名声上,短篇小说无论如何比不上中长篇小说。”
胡为民内心一笑,就驴下坡,面露难色道:“不瞒何编辑你说,我也有想过创作中长篇小说。只是中长篇小说字数多,不是短时间可以创作完成的,万一我花一两个月写完一部中长篇小说,投稿到贵杂志社,你们不收,或者需要我更改,一来一回我的生活都要受到影响。”
“这也是个问题。”何成伟神情沉重,他知道胡为民说的是实情。
他从事编辑这行以来,接触的作家也不少,可条件如胡老师一般的,真是一个都没有。
其他作家虽然也只是普通人,但有正儿八斤的居所,哪里像胡老师,还住在门卫室,真是没眼看啊!
何成伟问道:“那胡老师有什么想法吗?”
“我是这么想的。”胡为民稍作思考后,正色道:“我准备再写上两三遍短篇小说,攒些足够保证生活的钱。等有些闲钱,我再创作一部中篇或长篇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