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篇文章带火一份杂志
第七章 一篇文章带火一份杂志 (第1/2页)《故事会》编辑部,主编办公室内。
负责发行的同志坐下后依旧情绪激动,满面通红。实在怪不得他激动,而是这个惊喜太大了。
他负责发行已经快两年了,去年不算,可今年,从没有哪一次发行带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
往前数几个月,发行工作都是按部就班。杂志销量虽然有所增加,可都是几百上千增加,从来没有像这一期,杂志刊发不过两天,铺出去的杂志便卖光了。
从得到的信息中,他已经可以分析出,《故事会》这一期的销量怕是要上天了。
在主编的催促下,他平息一番激动情绪,开口道:“从今天早晨开始,我就接到各地邮局和书店的电话。他们都说咱们这期杂志销量非常好,上架没两天,存货就卖光了,顾客抱怨,他们也抱怨。他们给我打电话,除了抱怨外,还下了大批订单。”
“下了多少?”
“初步估算,有个四五万册呢!”
“四五万册?”
主编不由咋舌,这个成绩同往期相比,是翻了倍增长啊!
“不止这么多,现在统计的只有沪上的数据,江浙皖,还有燕京和羊城那边还没给我们打电话呢!”
“嘶!”
主编屁股坐在椅子上没多久,再次窜起来。
以小见大,沪上成绩都这么好,没有理由其他城市会差。
“快,你快回到岗位上等电话!”
主编已经可以预见,《故事会》第六期说不定会在今年年末放一个大卫星。
等负责发行的同志走后,他连忙打电话,安排印刷厂加紧印刷。
此时的他心潮澎湃,这一期杂志的爆炸性增长不仅是钱,更是自己的成绩啊!
果然,接下来几天,各地的订单陆续发过来,同沪上的订单加起来,超过二十万册!
销量暴增固然可喜,但主编更想知道的是原因。
一顿饱和顿顿饱之间,他知道该如何选择。
于是乎,主编安排编辑部的同志深入基层,打听这期杂志受欢迎的原因。
那位编辑同志也不负众望,深入基层后,很快打听到杂志爆卖的原因。
回来后,他不敢耽搁,当即找到主编汇报情况。
“主编,咱们这期杂志的一篇叫《会说话的骷髅》在工人读者中间的反响出乎意料的好。也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吸引了其他普通群众的购买。”
“《会说话的骷髅》?”
主编皱眉,他对这篇短篇小说有些印象。当时只觉得这个故事新奇,却没有想到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是的,读者们普遍觉得这篇小说层层反转,觉得很新颖,是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品。”
“这篇作品的编辑是谁?”
“主编,是何成伟。”
“是小何啊,没想到他工作没多久,就给咱们编辑部带来这么好的惊喜。”
很快,主编叫来何成伟。
“主编,您找我?”
主编看着拘谨的何成伟,笑呵呵询问道:
“何成伟同志,你和胡成为同志相熟吗?”
“您说谁?”何成伟一脸茫然。
“胡为民啊,《会说话的骷髅》的作者。”
“您说他啊!”何成伟恍然大悟,旋即老实摇头:“不认识,他是通过邮寄投稿的作品,我觉得他的作品新颖,便决定采纳的。”
说完,他又小心翼翼地看向主编,惴惴不安道:“主编,是那篇作品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小何啊,你可是给我们编辑部立了大功!”
主编接着将这期杂志大卖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
何成伟闻言也是惊喜交加,同时,隐约觉得自己怕是发掘出了一位了不得的作家。
“小何同志,像胡为民同志这样,能为咱们杂志带来如此巨大销量提升的作家,一定要抓紧啊!”
“您说的是。”
“胡为民同志是哪里人你知道吗?”
“胡……胡老师的通信地址写的是燕大门卫室。”
“原来是燕大的老师或者学生,难怪有如此才华!”
主编瞬间觉得合理了,那毕竟是燕大啊。
胡适、茅盾、鲁迅可都是燕大的人,那里是有文学土壤的。
主编拍了拍何成伟的肩膀,笑呵呵道:“小何,我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你敢不敢接受?”
何成伟站直身体,精神一振道:“请主编指示!”
“好,我需要你立刻买票出发,去燕京大学,联系到胡为民老师。”主编吩咐着,神情也变得肃穆起来,“咱们杂志这一期大卖固然可喜,但能不能稳定住销量,说实话,我心中也没有底。说到底,咱们杂志社之前靠刊发手抄本故事混个温饱可以,但真正想要发展,甚至追上《收获》《十月》《花城》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是需要质量上乘的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