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旧例”
第419章 “旧例” (第2/2页)顾宪成也给出了一个和主流读书人不太一样的答案。
“我是支持海外殖拓的。”
张敬修也有些疑惑,一般来说,读书人都对海外殖拓持谨慎态度。
毕竟殖拓是有成本的,比起民间越来越狂热的再复盛唐的风向,大明的官方态度还是很保守的。
顾宪成说道:
“俗话说,白纸好作画,海外的殖拓的地方,可以用来实践各种新的政策,可以做很多大明本土没办法进行的改革。”
“我听说南洋的吕宋国,就执行了很多和大明不一样的政策,这些政策会有有什么效果,我也是很感兴趣的。”
“这天下之间,寰宇之大,各国都有不同的制度,我大明要国祚永昌,就要对各国体要取长补短,在海外殖拓领地实验,再搬回大明本土试行。”
这下子就连张敬修也惊了。
这读书人的想法,怎么要比水师最激进的军官还要激进啊!
不知道为什么,张敬修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脑门直冲脚跟。
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自己不适合从政了。
——
八月底。
镇北军的士兵,护送安东都护府的官员,终于抵达了辽阳。
辽阳总兵李成梁,辽阳兵备道段晖,都已经提前得到了旨意,做好了都护府北上的准备。
对于这个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李成梁最是苦涩。
他见到了自己的老乡唐谨行。
两人相顾无言。
李成梁原本是想要将段晖支使到北面负责木材砍伐工作的。
可没想到,皇帝一道圣旨,将自己和段晖发配到了更远的北疆。
那安东都护府的治所是什么地方?
长春原本是大明最北方卫所奴儿干都司所在,就是因为苦寒,所以朝廷才回迁了奴儿干都司。
李成梁是后悔,后悔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那段晖的就是懵逼了。
自己好好的辽阳兵备道当着,怎么突然就成了什么安东都护府的行军司马了?
虽然是升迁了怎么感觉距离京师更远了!
唯一让段晖稍感安慰的,是他在这群安东都护府官员中,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段晖认识唐谨行,见到同样是被吏部尚书“发配”来的吏部官员,让段晖心情好了一些。
紧接着,安东都护府在辽阳进行了第一次军议。
面对这帮年轻气盛的新军官们,李成梁这个安东都护府的副都护头疼不已。
在这些镇北新军的军官眼中,似乎作战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出营寨就能打女真人,女真人就像是山里长出来送军功的韭菜,一波一波送过来给大家收割。
实际上,自从李成梁击败了女真首领王杲之后,北方已经没有大股叛乱的女真人了。
这些女真叛军,都藏在山中,或者藏在一些和大明亲善的部落中。
这些新兵不知道北方雪原的辽阔,镇北军确实精锐,军事素养没话说,但是他们人数也太少了。
这点人马,散在雪原之中,根本掀不起太大的波浪。
而且比起女真人,苦寒的天气才是最大的威胁。
这点人马是不够的,甚至连建立互相支援的据点都不够。
这也是李成梁最头疼的事情,朝廷虽然给了安东都护府的名头,也给了镇北军支援,但是东北地广人稀,大明如果要真的建立有效的统治,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炮灰。
辽东开拓的汉人是别想了,这些都是兵备道段晖的宝贝。
而且这些都是大明的良家子,他们的子弟成年后也踊跃参军,日后都是妥妥的精锐,不能当做炮灰消耗。
女真人是不可信任的,而且从辽阳北上,目标就是压缩女真人生存的地盘,势必要和女真人冲突。
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要指望女真人能乖乖配合了。
李成梁给镇北军军官,以及安东都护府的官员们一起开会。
李成梁先讲清了局势,又提出了困难,最后看向众人,询问大家的想法。
到了动脑子的时候,夏忠孝就眼观鼻鼻观心,宛如一座大佛坐在位置上。
他是来东北打仗的!如果要动脑子,为什么不留在京师?
很多镇北军的军官,都和夏忠孝一样,听完了李成梁的描述之后,都被浇了一头冷水。
这种长期的小规模低烈度战争反而是最残酷的。
李成梁看了一圈,最后看向身边的段晖。
“段司马,你说两句吧。”
我说?
段晖本身就不精通军务,来了辽阳都是做的民政工作,他能说什么?
段晖讲了一些后勤的事情,保证镇北军北上之后的补给充足,紧接着环视一圈,目光又落在了屯田司马唐谨行身上。
“唐司马,记得你是出身在辽东,既然杨尚书点了你来辽东,你必然是早有计策吧?”
唐谨行被段晖点名,又迎接上了李成梁的目光。
事已至此,唐谨行只能说道:
“属下在来的路上,还真的思考了一策。”
李成梁高兴的说道:
“唐司马速速说来!”
唐谨行说道:
“咱们安东都护府是仿效大唐安东都护府设立的吧?”
众人点头,这是圣旨都写明的事情。
唐谨行说道:
“既然是仿效大唐的安东都护府设立,那大唐的安东都护府旧例,可是可以征调朝鲜兵马的。”
众人愣了一下。
段晖说道:
“不对吧,大唐安东都护府是有统御朝鲜岛的权力,但是当时岛上主要是高句丽、新罗、百济三族,并非是如今的朝鲜人。”
唐谨行却说道:
“朝鲜奉我大明为主,他们也饱受女真人的侵扰,我们要安定东北,那朝鲜人出兵出人,不是也很正常?
这句话说完,在场无论文武,都发出了附和的声音。
李成梁听完了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他又说道:
“可是朝廷没有明确我们节制朝鲜的权力,我们这么做,会被言官弹劾的吧?”
唐谨行说道:
“如果是朝鲜主动出兵呢?如果朝鲜愿意出兵协助我们清缴东北,那朝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