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吏部传说之其四
第413章 吏部传说之其四 (第2/2页)【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500点,请尽快完成上书,等候奏疏生效。】
苏泽看着系统,看来是需要积攒一波威望值了。
随着隆庆五年过半,也不知道隆庆皇帝还有多少寿数,一旦皇帝龙驭归天,必然会引起朝局的剧烈动荡。
那时候系统会怎么样?
直接修改皇帝遗诏吗?
还是用别的办法左右朝局?
反正无论怎么办,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威望点,不仅仅能渡过危机,还能在新朝捞到不错的政治资本。
除了要节流之外,苏泽也准备做一些能刷威望值的事情。
苏泽想了想,又开始准备起草下一份奏疏。
——
八月十日。
自从通政司进行驿站改革之后,辽东和京师的消息传递极为迅速。
特别是海上飞剪船开通航线之后,三日内辽阳的消息就能传递到京师。
苏泽上书请求朝廷开拓辽东奏疏,朝廷上下也确实讨论不出合适的人选。
京师的官员们都在好奇,无事不允的苏二疏,难道因为这个原因要破了不败金身?
这未免也太离奇了。
可仔细想想,辽东确实是这样。
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谁愿意去辽东啊!
没能力没威望的,皇帝和阁老们又不放心。
吏部。
吏部尚书杨思忠来到自己的公房。
等简单批阅了一下公文之后,杨思忠就开始巡部。
和前任不同,杨思忠不喜欢下属前呼后拥,他更喜欢一个人闲逛。
杨思忠也不会在固定时刻巡部,只要是一时兴起,就会四处转转。
这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下属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他思考放松的时刻。
比起以往的通政司,吏部是个大衙门。
杨思忠这个巡部的习惯,也逐渐被吏部官员知道,如今吏部的官员也不敢在背后议论这位吏部天官。
毕竟京师有传闻,这位吏部尚书心眼小。
虽然大部分吏部官员还是不信的,杨思忠办事能力出众,对待属下也如沐春风,还能够吸取工作上的意见,是不可多得的好领导,怎么可能心眼小?
但是传言这种事情,总是另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此事也成了吏部的禁忌。
作为一个成熟的官僚系统,大明已经运行了两百年。
这样一个系统内,如何讨好上级的学问,这帮人精的文官已经研究透了。
而如何利用上级的弱点,更聪明的一拨人也在研究。
唐谨行就是这样一个更聪明的人。
作为辽东军卫出身的进士,辽东上下是非常重视的。
唐谨行的辽东老乡,对他在辽东的家人颇为关照,年节时候老家都会来人拜会。
其中辽阳将军李成梁对唐谨行最是贴心,上一次唐谨行病了,李成梁专门派人送来辽参。
这种以乡党为联络纽带的“投资”是十分常见的,不仅仅边镇的武将会做,藩王也会做,甚至一些会做人的镇守太监都会这么做。
毕竟大家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
唐谨行如今是文选司的主事,这个岗位十分的关键,他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平日里十分谨言慎行。
但是今日他一改往日的作风,坐在公房中和几个文书吏侃侃而谈。
“大家还记得段主司吗?”
众人点头。
段晖在吏部的年头很久了,吏部的老吏基本上都认识他。
唐谨行说道:
“段主司不是去了辽东吗?我辽东的乡党,辽阳李总兵和他公事。前几日来私信说,他在辽东还经常抱怨,说是咱们尚书大人对他不公平,将他调到辽东这等苦寒之地,经常嚷嚷着要辞官呢。”
这下子屋内的老吏们都紧张的闭上嘴巴,事关吏部尚书,他们不敢多说。
唐谨行连忙说道:
“没想到段主事竟然是这样的人!谁不知道我们杨尚书知人善任,而且去辽东担任兵备道也不算是贬谪,如今我大明重视亲民实务的经验,这是杨尚书栽培他!”
在场的老吏连连附和,但是他们此时心情十分的纠结。
这种积年老吏,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最重要的社交货币就是“谈资”。
他们是吏部消息最灵通的群体,一个掌握了谈资的吏员,就是这段时间吏部最亮眼的人。
但是有关杨尚书的“谈资”是危险的。
可越是“危险”,就越是吸引人。
他们又想要听,又怕这件事牵连到自己。
唐谨行说完,又将李成梁信中段晖的抱怨说了一些。
在场一些老吏都是和段晖共事过的,知道他的说话风格,很快就确定这些话真的是段晖说的。
“散布消息”完毕,唐谨行果断停止了这个危险的话题,接着说道:
“今日的事情,可不是本官说的!”
众老吏纷纷点头。
唐谨行这才满意的让众人离开。
等老吏们离开,唐谨行这才叹气。
冒着危险帮着李成梁完成这个人情,只希望杨尚书听到传言,别发现是自己传播的就行。
——
次日,就在朝廷因为开发辽东的人选还迟迟未定的时候。
吏部尚书杨思忠出手了。
杨思忠首先提议,仿效汉唐旧制,在辽东设置安东都护府。
都护府是三品的机构,也就是说都护府的大都护是正三品。
但是按照杨思忠的意思,都护府兼管文武,所以只是虚设,也就是不真正派人任职,由朝廷重臣或者王公贵戚遥领,仅作为朝廷的荣誉职位。
下面再设置副都护,从三品武官,负责安东都护府的军务。
再设置都护府司马,从三品文官,负责安东都护府政务。
这样一来,安东都护府文武分置,这也是吸取唐代节度使的教训,给都护府分权。
杨思忠推荐辽阳兵备道段晖,出任都护府司马,辽阳总兵李成梁,出任都护府副都护。
并且杨思忠请求将安东都护府的治所设置在古扶余城。
这里曾经是金国的都城黄龙府,而苏泽知道这里日后的名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