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章 车营之法
第063章 车营之法 (第1/2页)“翰林院!”
沈一贯最先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直接就向公房外冲出去。
罗万化也反应了过来。
俺答部也不是第一次入寇了,关于如何应对,翰林院中的群臣奏疏中肯定有答案。
那些老成的翰林,早就已经冲回了翰林院,从群臣奏疏中寻找应对方案了。
果不其然,等到沈一贯等人返回翰林院的时候,有关俺答问题的群臣奏疏,早就已经被抢夺一空。
最热门的是当年赵贞吉赵阁老在庚戌之变的上书,两个老翰林为了争抢差点打起来。
看到这样的场景,沈一贯哀嚎一声,果然和这些翰林院的老油条比起来,自己的反应还是太慢了。
军事上的事情和其他政务不同,打仗是十分专业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文臣其实都是提不出什么有效意见的。
但是大明朝到了这个时期,倭乱虽然平息,但是北方和西南地区不宁,精通军务的大臣更容易升迁。
就比如胡宗宪,他是三甲进士,初授的官职是县令,这样的起点正常能爬到一方布政使,都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但是胡宗宪靠着抗倭战争,打破了自己职场天花板,晋升到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现任宣大总督王崇古也是同样一个例子,他同样也是进士名次不高,却做到了边疆大吏。
不是所有文臣都想要带兵,但是知兵的大臣更容易被重用,如今内阁中赵贞吉军事背景最硬,所以在军事问题上反而最有话语权,在这个议题上就能压住高拱和张居正。
果不其然,等到八月十八日,隆庆皇帝下旨在京官员,要求百官上书言俺答入寇事。
京师大小官员都纷纷卷起来,就算是自己的意见不能被采纳,要是能给皇帝和内阁留下一个“略通军务”的名声,对于升迁也是很有帮助的。
就在百官卷着上书的时候,苏泽终于编排完了第二期的《乐府新报》。
这一次二版百姓之声,依然是苏泽亲自撰稿,这次他抄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苏泽用智叟和愚叟为名,讲两个人在应县木塔下方打赌,一个同样大小的木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木塔顶上扔下来,到底哪个球先落地。
在整个故事最后,苏泽又提出“重力”之说,同样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铁球从佛郎机炮中射出,其飞行路线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些问题,苏泽也没有给出答案,他刊登这些故事,只是想要让人激发出研究这些问题的兴趣来。
万事开头难,谁说古代中国就没有研究科学的土壤的?
仅仅说中国古代读书人都热衷科举,研究经史子集所以才没有研究科学,那就有点唯结果论了。
西方近代科学史上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家境优越的贵族富豪?他们研究科学难道是为了做官吗?
同时期的伽利略支持日心说就要被教会软禁,西方的科研环境不是更恶劣?
苏泽只想要起个头,只要有人愿意研究,而这些成果只要能用在百姓生活和军事上,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研究中。
百姓日用之道,格物致知之道,未尝不能成为科学之道。
王艮在王阳明的基础上阐释新学,自己又在王艮的基础上阐释心学泰州派,王阳明和王艮都没意见?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反正苏泽有的是耐性,只要能弄出成果,苏泽就立刻上奏给这个人封赏,看到朝廷有奖励,自然就有更多人投入到科研之中。
苏泽将校对好的稿子交给了下属小吏,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家中。
“青藤先生?你这是?”
这些日子苏泽早出晚归,只是将一些日常书信应答交往的事情交给徐渭办,可没想到今天回到家中,却看到徐渭又恢复到了初见时候的那副疯癫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