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完美的秦国公子
第十五章 完美的秦国公子 (第2/2页)挖井渠的事不能着急,十天半月也挖不通,不如挖得细致一些。
忙完眼前这件事,扶苏走到书房外,看到了一窝小狗正缩在墙角,它们互相靠在一起取暖。
扶苏抱起其中一只,小狗通体黑灰色,除了嘤嘤嘤还不会叫唤。
似乎感受到了什么,这群小狗纷纷围了上来,公子的双脚很快就被这群小狗给淹没了。
“公子,王将军与章邯将军来了。”
听到田安的话语,扶苏这才放下小狗,将它们一只只都拎进柴房中。
仔细数了数,一共十只,一只没少。
温暖的柴房中还有一只大狗,便是生了小狗们的大狗,它似乎不是很喜欢闹事的小狗们,扶苏注意到它的目光,那双黝黑的眼睛似乎在说带小狗是会累死的。
扶苏对它目光熟视无睹,十分无情地关上柴房门,只留了一条小缝。
再回头,两位将军已在眼前。
扶苏解释道:“冬天到了,大家都闲得慌,除了我们商山乡,其余各县都无事可做,呵呵……我也无事可做。”
章邯躬身而立没有言语,神情严肃。
王贲会意一笑。
扶苏走在这座村子中,村子里还是有变化的,他们将房屋规整了一下,路面也更平整了。
奴儿正在带着一群小孩子写字,她见到公子路过,忙停下来行礼。
等公子走远了,她又接着教小孩子们写字。
这里还养了三只鸭子,六只会下蛋的鸡。
牲畜都是要吃粮食的,这里也不敢养太多,如今粮食紧张,也不敢扩大养殖。
扶苏一路走着,又见到了几个妇人收拾着一排炉子,从炉子里拿出来的饼都是今天没有吃完的,这些饼还是热乎的,但在寒风中,用不了片刻就会凉。
妇人们拿着饼去外面换粮食,如此美味的饼能够换来一袋黍米或者一些豆子。
从成本来看,怎么换都不亏。
“王将军,老将军何时回来?”
听到公子问话,王贲回道:“关中天寒,家父在函谷关外过冬,待天暖之后再回咸阳。”
扶苏颔首道:“老将军年迈了,的确该好好休养。”
领着两位将军来到鱼池边,扶苏从书架上拿了两卷竹简,分别递给他们,又道:“算上今年开荒的田地,我们一共五百一十顷地,该为明年的耕种做准备了。”
章邯行礼道:“末将愿听公子号令。”
人总是要未雨绸缪的,今年的冬天想来年春天的事,等来年春天就要考虑来年秋天的准备。
这个时辰想下个时辰的事,扶苏早已习惯了考虑事情的方式。
“明年开始,我们将现有的田地以家庭来分,每家每户按照人丁分田,还未开垦出来的田地还是以家庭来分,谁家能多开出一亩地,谁家能收获的粮食就多一亩。”
扶苏又叮嘱道:“我吃得不多,不用考虑我。”
章邯难得笑了笑,得了吩咐就行礼去办事。
扶苏将书架整理好,看到王贲还站在面前,疑惑道:“王将军还有什么事吗?”
王贲道:“李由他……”
“他怎么了?”
王贲低声询问道:“他在挖井,丞相说能否让末将带他回去。”
“李由啊……”扶苏思量片刻,又道:“他最近得病了,王将军不用管他。”
“什么病?”
“心病。”
王贲三缄其口,犹豫再三还是问道:“李由得病了,不能回咸阳?”
扶苏道:“李由太傻了,何必与他计较。”
刚离开公子书房的章邯,刚走两步就听到了书房内的言语。
章邯也觉得李由是个傻子,最近越来越傻了,总做一些很傻的事,还时常自言自语,教公子的家仆识字写字时也不认真。
章邯有时实在看不下去,代替李由教他们识字写字。
公子的家仆自然是与众不同的,大概是公子觉得家仆们识字了,识字的家仆更值钱。
冻雨下得断断续续,夜里又迎来了一场大雪,扶苏回到了高泉宫。
有零星的雪花随风飘入殿内,在殿门内外还有一些薄薄的积雪。
扶苏多看一眼,原本就昏昏欲睡地内侍忙去打扫干净。
田安端着一碗羊肉热汤而来,道:“蒙恬将军到北方了,匈奴人向蒙恬将军进献了五万头羊,羊群都送到咸阳城了。”
“哪个匈奴部落送的?”
“是一个匈奴人部族送的,老奴也不知是谁,军中有军报该有记录的。”
扶苏喝下一口羊汤,感受着热乎的汤水流过自己的肠胃,在风雪中回来时所带来的寒意也不在了。
田安道:“老奴让人去过问了,商山附近各县的县令都不会过问开垦的田地。”
“我奴役家仆开垦田地,而肥己。”扶苏叹息一声,道:“恐怕又有人说我,暴秦之公子,名副其实。”
田安道:“那些议论公子的人,都该杀了。”
扶苏笑着将一碗羊肉汤喝完,嘴里还嚼着一些羊肉。
羊是蒙恬让人从酷寒的北方送来的,扶苏写了一封书信,让蒙恬去打听打听如今的草原局势,再问问是不是有一个叫冒顿的匈奴人。
写完书信,盖上封蜡,扶苏吩咐道:“明天,让人送去给蒙恬。”
田安颔首。
一直到了深夜,扶苏还在看着法家典籍,一阵冷风吹来让烛台的烛火有些晃动。
翌日的早晨,咸阳还在下着大雪,伏生老先生还没将书卷送还。
扶苏早早睡醒之后,一边吃着早上的饭食,一边看着书,这卷书所记录的都是工匠相关的知识,尤其是造桥方面。
近来公子越来越喜看书了,有时几乎一整天手不释卷。
田安道:“公子若想学造桥,不如看看这卷。”
扶苏接过田安递来的竹简,秦国曾有过两位水利方面的专家,一位是建设郑国渠的郑国,另一位便是在蜀郡建设都江堰的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