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故人的河渠
第九章 故人的河渠 (第1/2页)如果始皇帝能够将那些反对的人杀光,或许也就不会有之后这么多事了。
其实吧,暴秦还是不够残暴的。
扶苏重新坐上车架,让田安顺着河道而上,从这里可以一直到渠口,也就是龙首渠的渠口也就是起点。
在洛水与渭河之间挖出一条连接的沟渠,这条沟渠在从商颜山下穿过,这就是龙首渠的全貌了。
自从先前修建了水窖,解决了家仆们用水问题。
现在章邯还带着家仆们在山林中赶走了野兽,并且在山脚下修建了一排屋舍,如此又解决了家仆们的住房问题。
而且章邯还亲力亲为,跑了两个县,给这片地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商山乡。
因此关中有了一个叫做商山的村子,在这里的人有了新的身份,他们是商山走出来的家仆。
这是章邯这些天所做的事,每件事他都落实得很充分。
此人办事可靠,而且为人低调不显摆,更是点到为止,不会多做,总是默默无闻。
田安指着远处道:“先前,这些家仆想要给公子在山下建设一个宅邸,他们也是感念公子,昨晚章邯得知这件事之后,不仅不让他们建,那些要给公子修宅邸的人还被章邯罚了一顿饭。”
扶苏梳理着田安的话语,大抵就是这些家仆要给自己这个“恩人”修建宅邸,被章邯给阻拦了,而且还惩罚了那些家仆。
扶苏迟疑道:“章邯为何要阻止他们?”
田安低声道:“是章邯得知他们要给公子修建宅邸,章邯让人将消息送给了丞相。”
“之后呢?”
“之后丞相给了章邯回话,让他惩罚这些家仆。”
扶苏又反问道:“为何?”
田安坐在车辕上,眯着眼面朝阳光地回道:“公子岂能被外物所累,秦国公子虽有三千家仆,但却从不为自己取乐。”
“老师用心良苦了。”
田安听到车驾内的公子话语,低声道:“若换作别人恐怕这些家仆都已被打死了。”
听起来倒不是一件大事。
照理说这样的人在军中也不会引人注意,现在有了丞相李斯帮扶,他倒还依旧勤勤恳恳。
章邯遇事就找丞相,将丞相的责任与他自己的担当,分得很清楚。
扶苏依旧坐在车驾内,看着当年吕不韦让三千门客编写出来《吕氏春秋》在战国时期,著书是一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
吕氏春秋一书杂糅了战国时期的很多古早观点。
其中多有道家的理念,或许吕不韦也更偏向老子他老人家思想,但再一看这卷书上的内容对墨家有更多阐述。
扶苏将手中的书卷放下,揉着眉间放松着眼睛,忽然觉得吕不韦这位商人阶层的天花板级别的人物,在著书方面还真不含糊,反而所用的人才都是诸子百家中颇有名气的门客。
有如此庞大的三千人团队,还能挑选出拔尖的几个,吕不韦的眼光就如他经商的眼光一样,总能发现金子。
田安道:“公子,当年丞相说这卷书读起来太过生涩,当年也有人劝过相邦不要著书。”
“那为何又写了这吕氏春秋呢?”
田安又回道:“当年秦国有厉害的将军,有魏冉大将军,还有白起大将军,可秦国缺少文人,当年秦昭襄王多希望秦国也有蔺相如那样的人,可是这秦国总是缺少名仕,即便是张仪之辈,他们也不是秦人。”
扶苏安静地听着田安的讲述,安静地看着马车外的风景。
“那时魏国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有春申君黄歇,哪怕是向来粗野的赵国,他们也有平原君,或者是齐国也有孟尝君,但是秦国还没有这般的名仕。”
听田安说得多了,就会觉得田安的见识其实很广,他甚至能够说出当年编写吕氏春秋的其中几人的名字。
而这些事,也正是华阳太后所关注的。
田安忽然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这些事都是华阳太后让我们去打听,华阳太后让陛下即位之后,吕不韦就成了相邦,可那时候吕不韦在秦国权势滔天,唯有华阳太后能够制住吕不韦。”
“吕不韦不敢不敬华阳太后,没有太后就没有秦国相邦吕不韦,有太后在一天,他吕不韦就不敢造次,后来陛下长大了,吕不韦到死都被太后的人监视,是老奴亲自看着吕不韦死去的。”
先有哭泣,田安忽然又笑了,他道:“现在好了吕不韦死了,华阳太后也能安心离开人世了。”
扶苏听着这些话,田安这个人平日里话不多,这位老人家一旦话多了,就会悲喜无常。
扶苏干脆坐在了车辕上,望着商颜山,又被老师当孩子看了。
建设宅邸的事,从未过问高泉宫。
老师做主就惩罚了家奴,这不就是被人孩视吗?
自己的事自己不能做决定,反而掌握在老师手中,那就是被当孩子看了。
或许,老师也怕秦国的公子会担负什么责任,维护公子的声誉是老师的职责之一。
若被外人知道秦国公子让家仆建设宅邸取乐,传出去就是另外一件事。
不要因自己或他人的善意而被外人误解,身为法家弟子这是必须要防备的。
说来,不论是老师,章邯,还是蒙恬,扶苏发现这个大秦很美好。
哈哈!如今的大秦,遍地都是忠臣。
马车到了商颜山的南侧,得到了田安的允许章邯这才走上前,他行礼道:“公子,末将会让人连夜开垦,将这里的田地都种上粮食。”
扶苏抬头看着洁净如一块蓝玉的晴空,道:“这个时节再种,还来得及吗?”
章邯又道:“来得及,秋冬时节晚收一个月,亦可。”
“嗯,你来安排。”
“末将领命。”
扶苏真的不懂这个时候的秦人是怎么种地的,开垦田地既需要用水,还需要防虫害,要除去杂草。
书卷中的知识看无数遍,也不及一个老秦人半辈子的种地经验,他们对脚下的土地最了解,他们甚至知道关东的土与关西的土味道有什么差别。
关西与关东的水土不同,种出来的粮食也不同。
公子大抵是不喜在宫里了。
每天天一亮就出宫,到了黄昏时分才会回宫,偶尔有下雨天,公子会留在高泉宫中。
高泉宫中所养的鱼越来越肥了,扶苏亲自挑选了两条,除去鱼鳞,杀好之后炖了一碗汤,吩咐道:“田安,给老师与父皇送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