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子喜种树
第七章 公子喜种树 (第1/2页)李斯道:“有些事公子不用出面,让人去办就好,还有些事不要用公子的名义去办,若有些事不方便,臣可以代为出面。”
扶苏颔首道:“嗯,谢老师教导。”
李斯微笑着点头,而后继续端坐。
殿内众人大多都有互相可以畅快聊天的人,唯独老师一个人独坐。
大概是,学法家的人多数都没什么朋友。
宴席一直到了入夜才结束,老师送着诸位大将军离开,扶苏看着宫女内侍收拾着这里。
又见从后殿走出来一队内侍,扶苏抬头看去见到了神色有些睡眼惺忪的父皇,该是午睡到了现在。
扶苏起身行礼道:“父皇。”
嬴政稍稍点头,拿过布巾先是擦了擦脸,而后坐下来询问道:“你与李斯走得很近,有人进谏,让朕再给你安排别的老师。”
从父皇口中听不到忧虑的情绪。
见一箱箱的竹简抬了上来,看这场面该是又要处理朝政了。
扶苏回道:“父皇,那些进谏的人多半别有用心。”
“他们有什么用心。”
嬴政的嗓音低沉,目光已放在了竹简上。
扶苏作揖行礼,回道:“父皇,所谓教导儿臣,实则是进谏之人另有用心,他们担心儿臣会成为李斯那样的人,他们惧怕李斯,更惧怕秦国的公子会成为下一个李斯。”
“一个李斯就让他们怕了?”
扶苏颔首。
殿内又安静了片刻,就连在殿内走动的宫女内侍都放轻了动作。
站在下方,扶苏甚至能够听到父皇时而粗重的鼻息声。
面对父皇,扶苏还想再开口说话,却见父皇摆了摆手,示意离开的意思。
“儿臣告退。”扶苏再一次行礼,退出了大殿。
见一次面也说不上三两句话,站在大殿外穿好自己的鞋履,外面已是夜空如墨,只有星星点点在闪烁。
今天是新月,细长的月亮寂静悬在夜空中。
扶苏走在回高泉宫的路上,心中思索虽不知父皇平日里与李斯是如何相处的,也不知道以前的父皇又是如何与吕不韦相处的。
正值关中最繁忙的春耕时节,听闻近来朝中还有一堆事,而这些事都要父皇与老师去安排。
又是接连几天没有见老师,扶苏偶尔还会看到老师让人送来的书卷,得知一些朝中近来发生的事。
不过大秦的公子依旧没有权力,也无法涉足权力。
除了是始皇帝儿子这个身份以外,勉强可以在父皇面前说上一两句话。
近来公子扶苏又多了一个新的爱好,公子竟然喜种树了。
正值天气由寒转暖,到了午时的时候,阳光还会让人有一些汗意,远处的田地还有正在劳作的农户。
扶苏种好这一棵树,这才站起身,抬眼看去,
所种的树苗是水青树与山白树,运气不错的是在上林苑还发现了一株梨树的树苗,便也给移栽了过来。
扶苏借着沟渠的水洗了洗手,抬眼看去见到了远处正好也有人家在田地里用饭。
接过田安递来的一碗豆饭,扶苏也看着别人家吃饭,那是一家子围成一个圈,像是一家人几个兄弟姐妹,各自拿出各自的食物,而后家人分着吃。
秦人是很质朴的,他们的吃饭方式也很简单,在哪里劳作就在哪里用饭,农耕时节的一天两顿都是在田地里吃完。
而他们的整个白天,也都是在田地里度过的。
扶苏吃着豆饭,欣赏着春耕的景象,大秦的强大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大秦之所以能够强大就是因田地,大秦分给了底层人田地,人们用军功换取田地,也给秦军带来无敌的战斗力。
看的书越多,越了解分封制的真面目。
在古老的分封制,寻常农户不能私自占有田地,农户没有田地的拥有权,那时候的田地只有王侯与大夫所持有,有着极其夸张的贫富差距。
所谓封国,那是大片的疆域交给一个人,而后这个人就是王,一个王占有疆域内的土地,再将土地分给他的大夫。
所以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谁都想成为拥有一切的王侯将相。
而商鞅给了底层人田地,给了他们可以使用的田亩,能够种粮食的田亩,也就有了一个能够生根的家。
所以,秦法真的严酷吗?
扶苏叹息一声,其实秦法本不严酷,而且比六国任何一国的律法都更好。
秦法很注重细节,严谨不暴虐,对百姓很体恤,秦律教百姓种地,秦法对国家事无巨细。
他们之所以会说秦法严酷,多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法,也不敢施行秦法去伤及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知道为何,扶苏心中有些悲凉,也不知现在这个天下能否让商鞅心中有所宽慰了。
扶苏没见过商鞅,但不知为何,却十分理解商鞅,也敬佩商鞅。
一碗豆饭吃罢,扶苏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个躲闪的目光,那时候穿着简朴的姑娘,似乎是注意到眼神看来,她连忙躲闪低下头。
她还穿着黑灰色的厚重衣裳,坐在父母身边正低着头用饭。
扶苏倒也不在意,将手中的空碗递给田安,见章邯带着人手又将树苗送来了,便继续种树。
整个秦国所有人都很忙,始皇帝忙着他那开天辟地的大事业,李斯忙着完成他的野心与事业,秦国的官吏们正在驾马在官道上赶路,传递文书,派出官吏。
还有忙着赶时节耕种的秦人们。
似乎所有人都很忙,扶苏觉得只有自己最清闲了。
嗯,大抵只有我无事可做了。
扶苏听闻王绾离开咸阳之后,三天赶了五百里地,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他老人家都这般年纪了,还能如此赶路,也算是天赋异禀了。
“公子,井渠挖出来了。”
闻言,扶苏洗去手上的泥,跟着章邯来到浐水河边,这里原本是一片旱塬,也是一片地势较高的荒地。
此地更是一片盐碱地,因此一直荒着。
一阵风吹过,吹起地上的沙土,扶苏戴上斗笠遮阳,来到井渠边。
章邯道:“公子,此地井渠好挖,我们挖了三天就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