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帝王之学
第7章 帝王之学 (第2/2页)马皇后深吸口气,稳住激动的情绪,才说道:
“他评价管子是执政者,一切从实用出发。”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否则也无法超越学说限制,说出孔孟为本,管荀为用这样的话。”
朱标听出了言外之意,连忙追问道:
“您也认同他的这个观点吗?”
马皇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李百室是法家门人,受他的影响你爹和我也读了许多法家典籍,其中就有管子。”
“我们治国的许多方略,正是出自管子一书。”
“荀子一书我们受理学影响并未研读过,不敢随意评价。”
“不过马钰既然敢这么说,定然有其道理在里面。”
朱标的心也不禁一阵乱跳,母亲这话无疑是在说,这个观点就算不全对,也是具有可操性的。
也就是说,马钰不光懂治国还懂帝王之学,这如何能不让他激动。
“既然他是如此大才,是否赦免他的罪行,将他放出来?”
马皇后顿了一下,摇摇头说道:
“不,不急于一时,你继续按照计划去探他的底,确认他的学问有多深。”
“然后摸清他的来历,至少也要了解他的性情。”
“而且事关重大,得等你爹回来才能做决定。”
朱标也反应过来,马钰对皇家是心怀成见的,愿不愿意为皇家所用还不知道呢。
确实不能直接就放出来。
得先想办法化解他心中的怨恨。
至于马钰的性情……
朱标就将他劝说马钰不要辱骂朱元璋的事情讲了一下。
“那马钰连死不怕,却因为不想连累我们而改口。”
“他只是受到二弟些许恩惠就能如此,应当是个重感情之人。”
马皇后说道:“你所言不无道理,不过事关重大还需谨慎。”
“再多观察一下总归是不会错的。”
朱标微微点头,说道:“是,我已经交代二弟了,定然能将他的秉性摸清楚。”
“如果他真如表现的这般恩怨分明,倒是可以好好利用一番。”
马皇后认同的道:“如果他恩怨分明,事情反倒是好办了。”
母子俩又谈了一会儿,就马钰的事情制定了一个计划。
不外乎就是化解仇恨,以恩义结之,收下为我所用。
是的,他们已经确定要赦免马钰的罪行了。
因为不论他的能力高低,至少是懂一些帝王学的。
这对朱家来说太重要了,值得他们为其破例。
不过马皇后又说道:
“具体如何对待他,还要看他有多少才能。”
说白了,给他什么样的待遇,还要看他自己有多大能力。
如果仅此而已,那就找个体型相似的死囚去替他死。
然后他将一身所学献出来,自己隐姓埋名过一辈子。
如果他能力真的很出众,那自然又会有别的相应的待遇。
对此朱标也没有什么意见,只觉得母亲果然英明,考虑事情面面俱到。
接着,马皇后又提笔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将马钰之事和盘托出。
等写完,她将信递给朱标道:
“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朱标躬身接过,打眼一看不禁有些惊讶。
马皇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调查的结果,还有马钰说的话,详细的写了下来。
唯一有出入的地方,就是隐去了马钰辱骂朱元璋之事。
也不是完全隐去,而是用了春秋笔法。
只说因为刚逃难到应天,就被贪官污吏冤枉入狱,马钰对大明有误解,几次口放厥词。
后经过朱标劝说就改了过来。
至于有多大误解,放了什么‘厥词’,则一概不提。
朱标又不傻,自然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正如马钰在牢里说的那样,因为出身低,父亲更看重身份。
若是给他知道马钰连名带姓的辱骂他,这事儿估计不好收场。
就算在母亲和自己的劝说下饶马钰一命,以后两人也很难正常相处。
一笔带过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父亲会不会从别处得知真相……这一点朱标是不担心的。
母亲亲自出手,父亲是绝对不会产生一点怀疑的。
就算有人在父亲面前说什么,他也不会相信一个字,反而会认为那人在挑拨离间。
看完信,朱标笑道:“母亲英明。”
马皇后笑道:“别拍我的马屁,信我是写了,但马钰能不能活命还要看你。”
朱标疑惑的道:“我?”
马皇后说道:“对,在你爹回来之前,化解马钰对大明的成见,否则后果你是知道的。”
朱标表情也凝重起来,说道:“您放心,我肯定能完成任务。”
之后母子俩再次围绕‘孔孟、管荀’进行了交流。
毕竟,不论这个观点是否是真理,至少是目前他们知道的,最明确的治国思路。
多研究研究,必然能有所收获。
-----------------
李府。
李善长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
其长子李忠得知他当着皇后的面羞辱刘伯温,很是担忧。
害怕此举引起皇后的不满。
李善长毫不在意的道:“我与皇后的关系,岂是那刘伯温能动摇的了的?”
“更何况你以为我就没考虑过这些?”
“上位的性情我最为了解,对违法犯罪之事深痛恶绝。”
“我提议律法从严,是符合上位圣心的。”
“他刘伯温自以为有几分才能,却不懂揣摩圣心,胡乱建言。”
“就算我不羞辱他,上位也会敲打他。”
“我骂他,上位只会高兴。”
闻言,李忠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转移话题谈起另外一件事情。
“太子今天去了应天府大牢,在那里待了很许久才出来。”
李善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
“应该是看二皇子去了,他将二皇子和常茂接出来了吗?”
李忠摇摇头,道:“常茂被接了出来,二皇子还在牢里。”
李善长摇摇头,说道:“看来娘娘的气还没消啊,这二皇子也确实不让人省心。”
李忠可不敢非议皇子,小心翼翼的道:
“您看我们是否派人去牢里探望一下二皇子?”
李善长摆摆手道:“不去,娘娘让拱卫司把守大牢,就是明摆着告诉群臣,不要去讨好二皇子。”
“我们这么做,只会惹他不开心。”
李忠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另一边,刘伯温也知道了朱标去应天府大牢的事情。
他也做出了和李善长同样的判断,也同样警告家人,不要去牢里探望朱樉。
非但是他们两个,京城很多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只能说,皇宫是天下最神秘的地方,但也是最没有秘密的地方。
无数双眼睛盯着那里,发生了点什么事情,立即就能被外界察觉。
因此,马皇后才会告诉朱标,不要太频繁去大牢。
-----------------
与母亲交谈到很晚,朱标才返回东宫。
一回去就命人找来《管子》和《荀子》,准备好好研究。
几日后,马皇后写的那封信,出现在了朱元璋的桌案上。